正文 第57章 翱翔的雄鷹必先掙脫生長的窠臼(1 / 1)

第七章第7節翱翔的雄鷹必先掙脫生長的窠臼

一個人的見解,往往受他的生活背景所局限。

人是社會的產物,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當人置身於社會大環境中,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從母體出生時天性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曆、受到的教育卻是不一樣的,隨著年紀的增長,這些不同的差異使每個人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單就求知而言,不同的環境能教會人不同的知識內容與思維方式,同時也會帶給人相應的思維局限。正如柏楊先生所言:“一個人的見解,往往受他的生活背景所局限。”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一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般。

世界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曾說:“妨礙人們創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思維定式頑固地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使人們永遠隻能在自己成長的那個窠臼中循環往複。而事實上,當你努力掙脫那個心中的窠臼時,就能看到一些自己從未看到過的東西,認識一個自己連想都沒有想到過的世界。

柏楊先生從出生開始,便生活在河南,他所見所思都是那個特殊的環境所賦予的。因而,在離開家之前,他的一切都是與自己的生活相關的,或喜或悲,無非是繞著自己的小天地在旋轉,這便是困住他的窠臼。但當他踏上遠行之路,開始遠離家的生活時,他便已走出了那個窠臼,在外麵的世界裏,他看到更多的人與事,看到了受苦的民眾,他越來越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悲喜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於是,他開始將自己從中心地位拉下來,開始關注所有中國人的命運,最終成了被人尊為“台灣魯迅”的偉大學者。

那個曾經養育我們、保護我們的窩,曾經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也曾幫我們阻擋過許多風雨,我們為有如此的窩而感謝上蒼,但它絕不應該是我們的全部,我們的世界也不應如同一隻小雞一般狹小。因而,當我們長大時,我們必須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此時的窩依然溫暖,卻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阻礙我們進步的窠臼,我們必須掙脫它,才能如雄鷹般翱翔於蒼穹。比爾的成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比爾告訴兒子,水的表麵張力能使針浮在水麵上,那時兒子才10歲。比爾接著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兒子將一根很大的針投放到水麵上,但不得沉下去。比爾自己年輕時做過這個試驗,所以比爾提示兒子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鉤子或者磁鐵等等。兒子卻不假思索地說:“先把水凍成冰,把針放在冰麵上,再把冰慢慢化開不就得了嗎?”

這個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是否行得通倒無關緊要,關鍵一點是:比爾即使絞盡腦汁冥思上幾天,也不會想到這上麵來。經驗把比爾限製住了,思維僵化了,反倒是兒子不落窠臼。

比爾設計的“輕靈信天翁”號飛機首次以人力驅動飛越英吉利海峽,並因此贏得了大獎。但在投針一事之前,他並沒有真正明白他的小組何以能在這場曆時18年的競賽中獲勝。要知道,其他小組無論從財力上還是技術力量上來說,遠比他們雄厚。但到頭來,其他的進展甚微,比爾他們卻獨占鼇頭。

投針的事情使比爾豁然醒悟:盡管每一個對手技術水平都很高,但他們的設計都是常規的。而比爾的秘密武器是:雖然缺乏機翼結構的設計經驗,但比爾很熟悉懸掛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瓏的飛機模型。比爾的“輕靈信天翁”號隻有70磅重,卻有90英尺寬的巨大機翼,用優質繩做繩索。他們的對手們當然也知道懸掛式滑翔,對手的失敗正在於懂得的標準技術太多了。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窠臼,若能及時地從中走出來,是一種可貴的醒悟。勇於進取,絕不自損、自貶,在學習中勇於獨立思考、突破常規,正是能夠從自我囚禁的窠臼裏走出來的鮮明標誌。傳統的想法會圍困你的心靈,阻礙你的進步,幹擾你的能力。如果想做一隻翱翔於蒼穹的雄鷹,而不是隻能低飛的小雞,那就首先從掙脫生長的窠臼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