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8節人生曆程上,最短距離往往是曲線
很多事情從各個不同角度發掘,就比從一個角度探討要完全。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這是物理學上的;在人生曆程上,最短距離往往是曲線。
柏楊先生曾說:“很多事情從各個不同角度發掘,就比從一個角度探討要完全。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這是物理學上的;在人生曆程上,最短距離往往是曲線。”確實,人生不同與物理學,並非所有事物都能用數字與公式計算得出來,因而“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物理學定理也就不完全適用於人生。更多的時候,生活需要的是一種變通,而不是對固有模式的一根筋。
一位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老鼠放在一個平台上,讓它往下麵的兩個門跳。跳向左門,它會碰得鼻青臉腫;跳向右門,門卻會打開,門後是甜美的乳酪。小老鼠當然不笨,訓練幾次之後,就快快樂樂地老往右門跳去,不再碰得一鼻子灰。
可是,就在小老鼠的選擇方式固定了的時候,生物學家把乳酪從右門移到左門。本來以為可以飽食一頓的老鼠現在又碰得鼻青臉腫,它不知道客觀情勢已經改變了。幸好,摔了幾次之後,它又漸漸熟悉了新的情況:原來乳酪在左邊!
這時候,生物學家又有了新花樣。他把門的顏色重新漆過,把乳酪一會兒放左,一會兒放右,老鼠在新的習慣形成之後,發覺原來的選擇方式又行不通,它必須不斷地適應新情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習慣行為……
終於,老鼠變不過來了,它的下一個反應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生物學家發覺,在應變不過來的時候,老鼠就開始固執起來,根本就拒絕改變方式。譬如說,如果它已經習慣於跳向左門,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地放在右門口,讓它看見,它仍舊狠狠地往左門去碰腫鼻子,愈碰就愈緊張。如果實驗者在這個時候繼續強迫它去做跳左或跳右的選擇,老鼠往往就會抽筋、狂奔、東撞西跌或咬傷自己,然後全身顫抖直到昏迷為止。它已經“精神崩潰”。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像老鼠一般頑固不化,容易鑽“牛角尖”。其實,非常之事應該用非常的方法處理,這種情況之下,應走出牛角尖,學會迂回辦事的藝術。
當你有事去求某位知名人士時,此君以工作忙碌為由搪塞,你也不必氣餒。不妨做一名熱心的聽眾,積極尋找交談的“由頭”,看準時機,再向此君說:“您剛才說的那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問題……不知您對此有何見教?”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順口說出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這樣,彼此之間的距離便會拉近。
由於人與人的認識水平、思想觀點、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辦事時會發生衝突或摩擦,即使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也難免心生怨氣,耿耿於懷。對這種“心肌梗塞”如不及時醫治,久而久之便會惡化。而有辦事技巧的人,會在“戰事”停息之後,不忘遞上一杯熱咖啡——不是親自登門道歉,就是當著對方另一位朋友的麵故意將過去的事大加渲染,有的放矢地講自己是為大家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以此將你的苦衷、誠心間接地傳遞給對方,讓他覺得“你是這樣大度,不計前嫌”,使他更加忠於你,與你為善。這樣,事情便在不知不覺間獲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裏亞娜?法拉奇便深諳此道。她以對采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於新聞界,迂回曲折的提問方式,就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她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南越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法拉奇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係的小問題,曲折地達到了采訪目的。她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後,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關於上麵問題的肯定回答後,法拉奇接著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倫敦、巴黎和澳大利亞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洗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家產”。阮文紹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還是如他所言並不奢華,已昭然若揭,讀者自然也會從他所羅列的財產“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法拉奇用迂回的方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她的成功,無疑是與她的“曲線”緊密相關的。一個著名人物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你可以超越任何障礙。如果它太高,你可以從底下穿過;如果它很矮,你可以從上麵跨過去,總會有辦法的。”確實,在不斷學習與提升自己的人生曆程中,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尋找兩點之間那條最短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