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孝心不應是一個口號(1 / 2)

第九章第4節孝心不應是一個口號

孝道的培養,不僅鼓勵父母慈祥,不僅培植兒女高尚的感謝情操,也是社會安定,人類綿延和進步的動力。

當兒女的,實在應該動一動憐憫之心,說幾句感恩的話吧,做幾件感恩的事吧——即令是小動作也價值連城,不要總是等到懺悔已沒有用的時候,再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去懺悔。

假如無限期地忽視它(孝道),這把兩頭尖的利刃是通靈的,它一定會狠狠地向我們報複。

儒家認為,“孝”是倫理道德的起點。一個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愛心的、講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親情濃鬱、關係牢固;反之,必然是親情淡薄,家庭結構脆弱、容易解體。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可見,不重孝道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正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孝道的培養,不僅鼓勵父母慈祥,不僅培植兒女高尚的感謝情操,也是社會安定,人類綿延和進步的動力。”

世間之人皆知孝之重要,卻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疏忽。年少時,每個人忙學習、忙遊戲、忙作業;等到成人了,又要忙工作、忙事業;當自己認為真正擁有可以孝順父母的能力,想要回過頭來去盡孝時,可能為時已晚了,要麼這時父母已經吃不下也穿不了了,要麼可能父母已經離開塵世,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孔子的這句話令人動容之餘,為了生活世人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犯錯。當代女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說:“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錯過的孝,便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因而,孔子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勸誡。對於及時行孝之說,柏楊先生深感讚同,他曾感慨地說:“兒女們一定要努力練習一種教養,除了為自己著想外,也要想想別人,更要想想爹娘。老爹老娘為了陪伴孩子,不惜與世隔絕,不惜把自己關在家庭廚房,不惜斷送青春紅顏。而當兒女的,實在應該動一動憐憫之心,說幾句感恩的話吧,做幾件感恩的事吧——即令是小動作也價值連城,不要總是等到懺悔已沒有用的時候,再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去懺悔。”

或許,這正是柏楊先生自己的寫照。1988年9月,柏老回到闊別了四十年之久的家鄉——河南輝縣。在那裏有一塊他為父親立下碑,上麵寫著:“這裏安葬的是郭學忠先生及夫人,也就是我的父母。我沒有見過母親,但父親於1940年在這裏入土的時候,眼看靈樞冉冉下降深穴,我曾經搶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