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愛他,更要讓他懂得生活的辛勞(1 / 1)

第九章第3節愛他,更要讓他懂得生活的辛勞

人類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對兒女愛護的時間太久,而且愛護得簡直沒有完,從兒女呱呱墜地,直到兒女老死,更一直延伸到兒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無不十指連心……人類太深的愛,無微不至的愛,會產生奴隸;沒有節製的愛,沒有公平的愛,會產生叛逆。無論奴隸或叛逆,對人對己,都是災難。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這句話與教育有關,也與個人修養有關。真愛一個人,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卻不能溺愛,太寵愛就會害了他。這個“勞”並不一定是讓他去勞動,而是要使他知道人生的艱難困苦。

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這是每一個父母都無比關心的問題,柏老曾給出過自己的答案,“人類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對兒女愛護的時間太久,而且愛護得簡直沒有完,從兒女呱呱墜地,直到兒女老死,更一直延伸到兒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無不十指連心……人類太深的愛,無微不至的愛,會產生奴隸;沒有節製的愛,沒有公平的愛,會產生叛逆。無論奴隸或叛逆,對人對己,都是災難。”顯然,柏老認為,對兒女的愛固然可貴且動人,但也不能一味地愛護,並不是一味的寵愛便能造就一個理想的人才,也不是衣食的豐足便能換來一個完美的人生。

有位農場主,讓自己的孩子每日利用閑暇時間到農場辛勤工作,播種、除草、施肥、捉蟲。一位朋友對這位父親說:“何必讓孩子這麼辛苦呢?不必如此精細,莊稼一樣會長得很好的。”農場主笑了笑:“我不是在培植莊稼,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是啊,培養孩子其實也不難,讓他吃點苦頭就行了。一分一厘,當思來之不易,懂得了做人做事的艱辛,便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教育孩子應該培養他們獨立的意誌品格,不能嬌生慣養,溺愛生害。孩子隻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今後立足於社會的本領,才能真正地在離開父母的庇護後,成為獨立的個體,展翅高飛。

有人說,中國孩子很累,中國父母更累。因為他們隻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為傳承性很強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並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設計好的人生計劃,很有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規劃。

人們通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喜愛某人,便想盡自己所能讓他過得更好,對子女尤其如此。其實,真正對他好,就應該讓他學會更好地麵對自己的生活與人生。老舍先生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他在給妻子的一封信裏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於一個貪官汙吏,你說是不是?”

曾經在報紙上讀到了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如果將中西方教育思想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西方的教育觀更能體現教育的真諦。

比如,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一個人成長的道路是曲折的,絕不會一帆風順;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紮特等一切可以引以為豪的好作品;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愛他,更要讓他懂得生活的辛勞;已經能夠忠誠對事,也需要對其進行教誨。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讓孩子學會麵對人生旅途中的種種問題,學會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讓他懂得人生的艱難困苦,才能讓他真正地成材成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根基不穩的植物,在外界的壓力下,不易存活;而夾縫中的小樹,卻能傲立風霜而不倒。愛子情切的父母,唯有讓自己心中最寶貝的花朵早日遠離溫室,才能綻放最美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