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養育之恩,殺身而不能報萬一(1 / 1)

第九章第2節養育之恩,殺身而不能報萬一

在《封神榜》上,我最感興趣的是哪吒的故事。他割骨還父,割肉還母,很具震撼。可是,人類除了骨和肉以外,還有一種東西,是改變不了的,是還不回去的,那就是父母賜給的生命,哪吒再凶悍,他也沒有本領把他的生命——魂魄,也還給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關係,顯然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出生,一是養育。兩個階段可以截然劃開,張先生張太太出生,王先生王太太養育,不但不衝突,而且相輔相成,兩者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不過一定要比較一下的話,似乎出生之事沒啥了不起,而養育之恩,重如泰山……養育子女,才顯出父母的真正情操,父母為兒女牽腸掛肚,兒女在父母懷中躲風避雨,世上所歌頌的父愛母愛在此,雖殺身都不能報答於萬一。

“在《封神榜》上,我最感興趣的是哪吒的故事。他割骨還父,割肉還母,很具震撼。可是,人類除了骨和肉以外,還有一種東西,是改變不了的,是還不回去的,那就是父母賜給的生命,哪吒再凶悍,他也沒有本領把他的生命——魂魄,也還給父母。”這是柏楊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段話,顯然這段話並未能表達其完整的想法,因而,他在另外的文章中,還有這樣的說法:“父母對孩子的關係,顯然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出生,一是養育。兩個階段可以截然劃開,張先生張太太出生,王先生王太太養育,不但不衝突,而且相輔相成,兩者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不過一定要比較一下的話,似乎出生之事沒啥了不起,而養育之恩,重如泰山……養育子女,才顯出父母的真正情操,父母為兒女牽腸掛肚,兒女在父母懷中躲風避雨,世上所歌頌的父愛母愛在此,雖殺身都不能報答於萬一。”確實,如柏老所言,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報答的。

一位知名學者曾在書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當我1歲的時候,母親給我喂奶還給我洗浴。當我2歲的時候,母親教我學步。當我3歲的時候,母親以她全部的愛心為我準備一日三餐。當我4歲的時候,母親給我了幾支蠟筆。當我5歲的時候,母親給我穿上了節日的新衣。當我6歲的時候,母親送我上學去。當我7歲的時候,母親給我買了一枚棒球。當我8歲的時候,母親給我冰淇淋吃。當我9歲的時候,母親為我支付學鋼琴的費用。當我10歲的時候,母親常常駕著車,將我從足球場送到體操館,接著再送到又一個生活派對上。當我11歲的時候,母親請我和我的朋友去看電影。當我12歲的時候,母親提醒我不要看某些電視節目。當我13歲的時候,母親建議我去理一個她認為合適的發型。當我14歲的時候,母親為我支付了長達一個月的夏令營的費用。當我15歲的時候,母親下班回家來時總企盼著我會擁抱她。

當我16歲時,母親教我如何駕駛她的汽車。當我18歲的時候,母親在我的畢業典禮上哭了鼻子。當我19歲的時候,母親支付了我的大學學費,親自駕車把我送到了大學校園,還幫我提沉甸甸的箱子。當我20歲的時候,母親詢問我是否有了喜歡的人。當我21歲的時候,母親為我設計未來的職業。當我22歲的時候,母親在我的大學畢業典禮上和我緊緊擁抱。當我23歲的時候,母親為我買下的第一套公寓房提供了家具。當我24歲的時候,她遇見了我的心上人,並問及了我們對未來的打算。當我25歲的時候,她幫助我支付了婚禮費用,還哭著告訴我她有多愛我。當我30歲的時候,母親來電話提到了一些有關如何撫養嬰兒的合理化建議。當我40歲的時候,母親在電話中提醒我某個長輩的生日馬上到了。當我50歲的時候,母親生病了,而且需要我去照顧。然後有一天,母親安靜地駕鶴西去。

我們就這樣一步步地走來,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開始給予,長久以來毫無保留的給予和奉獻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的心中仍然惦記著我們是否平安、是否快樂。可以說,他們是傾盡所有在養育我們,但年輕時的我們,是如此的叛逆,完全不明白他們的苦心,無視他們的擔心去做一些自認為很帥的事情,將他們關心的嘮叨看做是最大的麻煩,把他們過往的經驗看做是老套,甚至還會對他們的言語與行為感到討厭。

可是,當有一日這些親切的叮嚀不在耳邊響起,這些伴隨我們成長的關愛不在左右圍繞,我們的內心是否會充滿悔恨,抑或是被無言的悲傷所取代?我們太小,忘記了那溫暖的記憶;我們太小,忽略了那滄桑的白發。當有一天,一低頭,看看他們,青春不在的容顏上,早已是皺紋滿麵、白發蒼蒼了。即使是從那一刻開始,回報父母的愛,也都是再有限不過的了,無論時間上,還是精力上。我們無須如哪吒般割骨肉還父母,但卻也與之有著極大的相同之處,父母所給予的養育之恩,便是那永遠也無法歸還的魂魄,即使再怎麼努力,也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