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6節謹慎持身,省卻父母的擔憂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頭發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頭發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柏楊先生曾如是說。雖然不輕易剪發的習俗早已變更,但保重自己的身體,便如同是珍惜父母的生命,這一思想卻長久地保留了下來。俗語有雲:“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總是無止境的,而兒女所能做的孝,便是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其真意是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隻憂慮子女的疾病,而沒有別的東西可憂慮,這也應該是孝的一個重要方麵。因為人的疾病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因為孝的本義就是指由父母對子女的愛而反射出子女對父母的敬愛。它是個相互轉化的過程。但是,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能自理、自立了,卻還是讓父母整天為自己擔驚受怕。在古人看來,這就要算作不孝了。
有一天,在一個關著一些死刑犯的牢房裏,死刑犯們翻著雜誌在那裏閑聊。
一名犯人指著雜誌中的珠寶說:“我母親沒有一樣像樣的首飾,如果她戴上這些首飾一定會很高興。”
另一名犯人指著上麵的房屋說:“家裏的房子已經很舊了,我的母親如果有這麼一間漂亮的房子多好。”
第三個犯人指著上麵的汽車說:“要是我的母親有這麼一輛車子,就可以常來看我了,不用每天走著來看我了。”
雜誌傳到最後一個犯人的手中,他拿著雜誌看了很長時間,看著上麵的珠寶、房子、汽車……他沉思許久,然後流著淚說:“我們從出生,到母親一口奶一口飯地哺育,到一件衣服一次臉色的無盡關懷,我們都是母親牽掛的根源,更是母親幸福的寄托。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連著母親的心,我們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母親的付出,並不是希望得到物質的回報。是的,珠寶、別墅、小汽車的確能給母親帶來快樂。但是,在母親的心底,她最大的幸福永遠是兒子自身的正直與平安!如果我們的母親有一個好兒子就好了!”
這時,所有的人都低下了頭。
是啊,母親需要的不是珠寶、別墅這些外在的東西,她不需要為兒子的衣食住行而擔心,除了疾病,她們就沒有什麼好替兒子擔心的了。真是可惜,如果他們能早明白,就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了。
俗語說:“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行千裏兒不愁。”子女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牽掛,當子女離家創業時,他們心中的思慮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完。他們會擔心子女在外麵是否吃飽穿暖,會不會誤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這句“父母唯其疾之憂”。如果你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生病時自己如何的憂慮、擔心,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孝。所以,你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自己的父母,讓父母隻剩下對你疾病的擔憂,這樣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現如今,很多人仗著自己年輕,就對自己的身體滿不在乎:抽煙的時候,大口大口地抽;喝酒的時候,一瓶接著一瓶;玩的時候,連著幾天幾夜不合眼……好像不把年輕的精力花完絕不罷休一樣。但其實上,身體就如同一部機器,如果不懂得好好維護的話,即便是零件再好,也很快就會罷工了。不僅如此,一旦自己的身體出現狀況,父母的憂慮便會迅速地成倍擴張。
小時候,如果我們不舒服,他們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背我們去醫院;他們會衣不解帶,一直守在床前,直到我們康複才肯離開;他們會時不時地提醒我們,天冷了加件衣服,天熱了換件涼快點兒的。但如今,當我們都已長大成人,開始獨立地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時,如果我們生病了,無法總是陪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必定會心急如焚,如此,也是不孝。
因而,我們不止要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同時也還需要時刻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讓父母連那最後憂慮的疾病也省掉,也算是對父母多一點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