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9節自處之道,斷婚姻病根
婚姻中有各種毛病,一旦爆發,即不可救藥。要想毛病斷根,不在於不幫助丈夫或不幫助妻子,而在於自處之道。
《聖經》中神對男人和女人說:“你們要共進早餐,但不要在同一碗中分享;你們共享歡樂,但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像一把琴上的兩根弦,你們是分開的也是分不開的;像一座神殿的兩根柱子,你們是獨立的也是不能獨立的。”婚姻中兩個人的關係是有韌性的,拉得開,但又扯不斷。誰也不束縛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和諧的相處之道。
夫妻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習慣於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時時刻刻都想用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塑對方。為了達到這個理想,丈夫或妻子就會希望甚至迫使對方改變以往的習慣和言行,以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但每個人本身都是“藝術品”,而不是“半成品”,人人都企望被欣賞,而不願意被雕塑。於是“個性不合”、“誌向不同”就成了雕刻刀下的“成品”,夫妻之間的相處就變得越來越難。
所以,不要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想盡辦法把對方雕塑成什麼模樣;婚姻是一種藝術眼光,要懂得從什麼角度欣賞對方,而不是去束縛對方,否則彼此之間會由於空間太小,而產生不安的情緒。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婚姻與愛情,一位睿智的母親給出了答案。
一個即將出嫁的女孩,向她的母親提了一個問題:“媽媽,婚後我該怎樣把握愛情呢?”
“傻孩子,愛情怎麼能把握呢?”母親詫異道。
“那愛情為什麼不能把握呢?”女孩疑惑地追問。
母親聽了女孩的問話,溫情地笑了笑,然後慢慢地蹲下,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兒的麵前。女孩發現那捧沙子在母親的手裏,圓圓滿滿的,沒有一點流失,沒有一點撒落。
接著母親用力將雙手握緊,沙子立刻從母親的指縫間瀉落下來。當母親再把手張開時,原來那捧沙子已所剩無幾,其團團圓圓的形狀,也早已被壓得扁扁的,毫無美感可言。
女孩望著母親手中的沙子,領悟地點點頭。
愛情和婚姻就像是手中的一捧流沙,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多。如果婚姻中的每個人都想要將愛情緊緊地攥在掌中,讓自己成為對方唯一的依靠,成為對方的全部,那麼愛情這朵嬌嫩的鮮花,極有可能會因缺少自由的空氣而窒息、死亡。
情感的世界裏,患得患失本是平常之事,卻不可任由其肆意蔓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柏楊先生說:“婚姻中有各種毛病,一旦爆發,即不可救藥。要想毛病斷根,不在於不幫助丈夫或不幫助妻子,而在於自處之道。”柏老的一生中,經曆了幾段真正意義上的婚姻,無論是與父母之命的艾紹荷,還是與自由戀愛的張香華,柏老始終秉持著自己所謂的“自處之道”。他從來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任何一位妻子,也從來不要求任何一位妻子為他放棄自我。
從張香華女士的口中,可以得知,與柏老的婚姻生活雖然算不上浪漫,卻也十分溫馨、和諧,而這一切與他們夫妻二人的“自處之道”不無關係。“自處”的關鍵便是要保留各自的個性,自己不要成為對方的影子,也不可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影子。
婚姻由兩個不同的個體組成,丈夫和妻子是兩個不同的角色,他們的責任便是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為對方的生活添加幸福與快樂。因而,他們有共同之處,同時他們又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隻有保持各自的個性,才能獲得真正的美滿。完全依附於丈夫的妻子並不是好妻子,就像為了取悅於妻子而改變自己的丈夫不是好丈夫一樣,夫妻二人真誠相愛卻各有所好是正常的。所以,誰也不能把對方納入自己的視線中,要求他(她)想己所想,做己所做。
婚姻生活需要技巧,需要經營,給彼此留一個自由的空間,婚姻的容量就會加大。婚姻需要的是兩個人的互補,而不是完全的相同,時時刻刻以自己的要求去捆綁對方,婚姻就不再是一種和諧,而是一種重負。
以“自處之道”提醒自己,給另一半一個心靈的空間,你會發現你們之間不是走得更遠了,而是更近了,不要去要求你們思想、行動上的絕對分不開。而要學會在分開中實現分不開,弦繃得太緊,總有一天會斷掉,更何況你們本來就是兩根不同的弦,給他(她)一個自己發聲的空間,不僅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還是婚姻中的一種境界,一種不可或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