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節和而不同,不泯然於眾
一生下來就是邪惡靈魂的人,少之又少。複雜的社會激流,使有些人被分割到這邊,有些人被分割到那邊;有些人選擇這邊,有些人選擇那邊。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千百年來始終是人們爭論的一個焦點,究竟人生而為善,還是生而為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但這兩種說法無一例外地表明:人在出生的時候都是相同的,或善或惡,本是無多大差別的。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不同,幾乎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正如柏楊先生所說:“一生下來就是邪惡靈魂的人,少之又少。複雜的社會激流,使有些人被分割到這邊,有些人被分割到那邊;有些人選擇這邊,有些人選擇那邊。”顯然,柏楊先生是“性善論”的支持者,但那不是重點,他所要表達的關鍵在於:人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一點點變得不同的。
人們總是喜歡和與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人在一起,於是,總是會有三五成群的小圈子出現,而這種圈子多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小米剛進公司市場部不久,就發現在這個十來個人的部門裏,有一個三四個人的小圈子。這幾個人幹活配合默契,但對這個圈子外的人則多少有點不配合,有時甚至暗中使絆。部門經理有時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那個圈子核心人物的無形影響似乎比經理還大。這些天,那個圈子裏的大林中午有事沒事跟小米套近乎,昨天問他父母是做什麼的,今天問他有沒有女朋友。當他知道小米現在還沒有女朋友時,馬上表示願意為他當“紅娘”。小米知道大林是想拉自己“下水”,成為他們那個圈子裏的人,他有些猶豫:如果自己不進他們那個小圈子,今後自己在工作中難免會遭到刁難;如果進入他們那個小圈子,自己又從心裏厭惡這種拉幫結夥的行為。他有點不知所措。
麵對不算龐大,卻十分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小米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加入就意味著要同一些人“同流合汙”,不加入則意味著自己會成為一個孤立的個體,工作一定也很難開展,此時的小米就麵臨著柏楊先生所提到的“這邊”與“那邊”的選擇。孔子給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夠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誌,到了利害關頭,意見衝突,相處依舊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和而不同,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調,但並不盲目地重複或附和別人,因協調而不重複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別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模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不和諧。
美國開發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一筆,從此成了富翁。
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複別人,這是“不同”,“和而不同”,讓他收獲頗豐。對他人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衝突。用亂石砌牆、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牆一旦砌成,風格和諧統一;路一旦鋪就,猶如一體天成。
“小人同而不和”,即隨聲附和,朋比為奸,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在分辨“和”與“同”的問題上,晏嬰的見解最為獨到而且深刻。
一次齊侯出獵歸來,指著前來接駕的臣子梁丘據對晏嬰說:“這個梁丘據與我相處得最和諧。”晏嬰不以為然地反駁說:“他與你隻不過相同而已,哪裏談得上和諧?”齊侯很納悶:“和與同還有區別嗎?”晏嬰說:“和,如羹焉。”意思是說像廚師煮肉湯,把各種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過則泄之,不及則濟之,才能烹調出淳美大羹之味。他又把和比作音樂,五聲六律,剛柔清濁,疾之徐之,抑之揚之,才能奏出和諧動聽的樂曲。同則相反,“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
有學問有道德、通達事理的人,隻要求在不同見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隨波逐流;而那些沒有學問、缺乏道德的人,總是與世浮沉,盲目趨同,甚至同流合汙,雖共同謀事卻各懷異心。
因此,為人處世,能夠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境界,才能在人性的分流中,堅挺地站立於中間,而不泯然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