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6節言必有防,不議人非
如果用報導別人生活細節的方式,來展示他跟對方關係非常親昵時,必須要小心翼翼,不可破壞對方形象,否則,災難可是自己找上門的。
每個人的心中總是會有一塊不願被人觸及的傷痛,就像是《阿Q正傳》中阿Q的一頭癩頭瘡。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不揭短”,你心中的痛自然是不願被人提及的,那麼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就千萬不要毫無顧慮地觸及人家的傷痛,更不能刻薄地揪住人家的短處不放。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也無需用揭人傷疤的方式,來展示關係的親密。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少時的朋友多數都是窮人。他做了皇帝後,這些兒時的朋友紛紛找上門來。這些人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度患難的情分上,賞他們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認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這些人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和朱元璋一塊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家趕到南京,因為他與朱元璋的關係非同一般,所以在幾經周折之後,還是進了皇宮。一見麵,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不認得我了?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的呀,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兒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全撒了。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
這位老兄還在那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被戳到痛處,再也坐不住了。盛怒之下,他下令把這個兒時的好友斬了。
這便是揭人傷疤的下場,用柏楊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如果用報導別人生活細節的方式,來展示他跟對方關係非常親昵時,必須要小心翼翼,不可破壞對方形象,否則,災難可是自己找上門的。”朱元璋的這位好友其實並無惡意,他不過是想重提兒時的舊事,來表示自己與朱元璋的親密,但他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因而“災難自己找上門”,落得了被朋友處斬的下場。
語言的表達本身就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即使一個人非常明確自己的心意,且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語言,他所表達出來的也是“第二義”,是殘缺不全的。更何況,有的時候是未經思考便脫口而出的,自然就難免會造成錯誤。所以,說話之前為自己的言語加一道過濾網,尤其注意切勿談論他人的是非。
“閑談莫論人非”,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也體現了古人對於為人處世的另一層哲理性的思考與智慧。一如那句經典的電影台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總是講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為是非所累。
有這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祖孫倆買了一頭驢,爺爺讓孫子騎著走時,別人議論孫子不懂孝敬;孫子讓爺爺騎著走時,有人指責爺爺不疼愛孫子;祖孫倆幹脆都不騎了,又有人笑話他們放著驢不騎是傻瓜;祖孫倆同時騎在驢背上,又有人指責他們不愛護動物。結果,不知所措的爺孫倆隻好綁起驢扛著走了。
的確,所謂的“是非”本身就是極其無聊的談資,沒有任何的意義。而且那些喜歡在背後議論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惡的人。他們幾乎都是庸庸碌碌之人,因為發表議論需要時間,而且要找恰當的時間,還要幾個人湊在一起,這樣所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他們在論人是非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在正事上就少了很多機會,也就注定了其無法出眾。
那些有論者,多是出於某種惡意的心理,而且多數是搬弄是非之人。他們靠對別人說長道短來達到自己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撥是非,或是嫁禍於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馬、趕下台。這種人可以稱之為陰謀家,是很危險的人物。在某一段時間內,這種人可能很得勢,因為能言善辯,又很會察言觀色,所以他們的目的有可能達到。但如果總是故技重演,就難免會被別人發現,最終隻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如果不想陷入是非的惡性循環之中,我們就必須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做到“言必有防,不議人非”,才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人,才能磊落地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