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2節擇友如求師,多思而後定
我們常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定有一個賢惠的女人。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重要的恩人。所謂恩人,就是益友,在你受到懷疑的時候,他信任你;當你迷惑的時候,他指點你;當你犯錯的時候,他責備你;當你求救的時候,他伸出援手。
朋友不僅是人生路上同行的夥伴,而且是自己的一麵鏡子,因此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隋末大儒王通說:“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能與之共同學習做人做事道理的人,不一定能與之抵達大道;能與之抵達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堅守不移;能堅守不移的,不一定通達靈活。
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君子忌苟合,擇交如求師。”一個人結交的朋友不可能是同一類型的,有溫和穩重的、豪爽豁達的、機智瀟灑的,也不排除有輕浮虛偽、刻薄勢利的。交了什麼樣的朋友(包括品性低劣的)不是關鍵,關鍵是必須能鑒別出他是個什麼樣的朋友,你才能選擇對應的策略與之交往,不然,就會為朋友所累,甚至為朋友所害。
唐朝元和年間,東都洛陽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共同下棋的食客。
呂元應常與食客下棋。誰如果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日,呂元應在亭院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猶酣之際,衛士送來一疊公文,要呂元應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準備批複。下棋的門客見他低頭批文,認為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複完文件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門客最後贏了這盤棋。食客回到住房後,心裏一陣歡喜,期望著呂元應提高自己的待遇。第二天,呂元應攜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
十幾年之後,呂元應處於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這件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要慎重。”他積多年人生經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
呂元應通過棋品觀朋友的人品,既可見其識人的高明,也可以看出他對交朋友這種事十分慎重。在朋友的選擇這一問題上,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經驗之談。古人雲:“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友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與正直、講信用、有學問的人交朋友,會得益匪淺;與那種獻媚奉承、心術不正、華而不實的人交朋友,會帶來壞處。
柏楊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益友對人生的巨大幫助:“我們常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定有一個賢惠的女人。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重要的恩人。所謂恩人,就是益友,在你受到懷疑的時候,他信任你;當你迷惑的時候,他指點你;當你犯錯的時候,他責備你;當你求救的時候,他伸出援手。”一生之中,如果能得此益友,死而無憾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品質好的朋友,不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間可以互相砥礪,相互扶持,共同麵對人生風雨。朋友之間,無論誌趣上,還是品德上、事業上,總是相互作用的。一個人一生的個人修養與事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因此,交友必須慎重,要講“友道”。友道之義在於真情實意、誌同道合。清末名人曾國藩說過:“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朋友的選擇,需要從很多人之中去選擇,就如沙裏淘金一般,即使將沙淘盡,卻也未必一定能收獲金子,故而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歎。擇友又與淘金不同,淘金者一無所獲,還能換份職業,但擇友不同,一個人不可能因為長久未能找到一個知己而從此便放棄,這是一份終生職業。無論誰,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會放棄尋找知己的夢想。知己如愛人一般,不是到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就行的,如果遇到一個感覺對的人,先別急著對他掏心掏肺,認真仔細地觀察過後,再做定奪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