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時間如水,悄然流逝於指縫間(1 / 1)

第十三章第2節時間如水,悄然流逝於指縫間

世界上唯有年齡是無情之物,對任何人——上自帝王,下至掏茅坑的,都不寬恕。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朱自清的這篇《匆匆》引發了無數人的感慨,確實,時間總是匆匆而過,我們根本來不及看清楚它的樣子,它便已經消失不見了。我們的生命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接連溜走的時間單位所組成,它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高興而延長一秒鍾,也不會因為你厭惡而縮短一分鍾,正如柏楊先生所說:“世界上唯有年齡是無情之物,對任何人——上自帝王,下至掏茅坑的,都不寬恕。”

基於此,自古以來,太多的人發出了時光易逝的感歎,從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的“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到陶淵明的“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再到朱自清的《匆匆》,無一不是對逝去時間的歎息。但人們並非隻是一味地歎息,眼看時間流逝,而是在發出珍惜時間的呐喊之後,開始身體力行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著名的《興趣》雜誌對人一生在時間的支配上做過一次調查,結果是這樣的:站著,30年;睡覺,23年;坐著,17年;走著,16年;跑著,1年零75天;吃飯,7年;看電視,6年;閑聊,5年零258天;開車,5年;生氣,4年;做飯,3年零195天;穿衣,1年零166天;排隊,1年零135天;過節,1年零75天;喝酒,2年;如廁,195天;刷牙,92天;哭,50天;說“你好”,8天;看時間,3天。

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委托人體研究專家對人的一生進行了“量化”分析,有些數字可以作為上麵推算的補充:沐浴,2年;等候入睡,18周;打電話,2年半;等人回電話,14周;無所事事,2年半。以上推算和量化分析並不全麵,而且有些數字也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性,但為我們大致列出了一個生命的賬單。

麵對這份“生命賬單”,不禁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這份賬單上的時間開支,有一些是非花銷不可的,但有的卻完全可以節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可以省掉的部分盡量地壓縮與減少,把更多的時間用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

身陷囹圄的人,總是會花很多的時間為自己不幸的命運感慨,而過了十年牢獄生活的柏楊先生,卻在經曆了一次次的折磨之後,“還發明了一項守則:鐵窗外麵的事不去想!把整個監獄歲月投入寫作,完成了三部史書:《中國曆史年表》、《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係錄》,以及《中國人史綱》。”出獄之後,柏楊先生的眼睛麵臨著全盲的危險,但他仍然未曾徹底放棄讀書與寫作。他不願自己的人生在無聊中度過,也不忍看時間從自己的指縫間溜走,因而他謹記著“一寸光陰不可輕”的教誨,固執地珍惜點點滴滴的時間。

如柏楊一般,懂得珍惜時間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他們都還很會擠時間。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很會擠時間寫文章,他說:“餘(我)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文學家魯迅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擠時間,拚命地工作。魯迅先生寫了雜文135萬字,小說散文35萬字,古典文學研究80萬字,翻譯310萬字,書信90萬字,日記80萬字,散失的文章還不算,魯迅先生給我們留下了700多萬字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有人說魯迅先生是天才,魯迅先生講: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還說:“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一樣,要是你願擠,總是有的。”是的,魯迅先生從來沒有浪費過時間。他晚年身體有病,可還在翻譯《死魂靈》一書。病逝前三天,他還在翻譯蘇聯小說,生命垂危時還堅持寫日記。

時間就如同奔騰向東的流水一般,無論花多大的力氣,它都會一如既往地消失於世人的指縫之間,永遠也無法再回到過去的樣子。我們的生命就像時鍾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滴滴答答地走著,甚至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我討厭聽我的心髒的跳動,這是一個無情的提示,它提醒著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點數著。”所以,即使是很少的時間,也不應在閑聊中浪費掉。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時間,就應學會珍惜短暫的時間。越是大事,越要活用短暫的時間而做成;越是大的困難,越要利用好短暫的時間而得以克服。唯此,才能將短暫且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地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