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學社與愛國女學
1901年夏,蔡元培應上海南洋公學之聘,擔任特班總教習。次年,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被選為會長。後來南洋公學校方無理開除學生,激起學潮,蔡元培率領退學學生創辦愛國學社,自任總理,主持其事,接著又創辦愛國女學,他說:革命精神,是無論男女都應該提倡的,而教育是根本的辦法,因此女校有愛國女學,男校有愛國學社。
愛國學社重精神教育和軍事教育,分尋常、高等兩級,各為二年,尋常級授修身、算學、理科、國文、曆史、地理、英文、體操等課,由高年級學生中公舉若幹人任教員;高年級授倫理、論理、算學、物理、化學、國文、心理、社會、國家、政治、法理、經濟、日文、英文、體操等課,由中國教育會會員中公舉若幹人任教員。最初,愛國學社的經費常常發生困難,有一次,他準備到南京去籌措款項,正當他兒子得了重病,他狠了狠心,還是到了碼頭,買下船票。這時,有人匆匆找到碼頭,告訴他兒子病死了。他心裏非常難過,但一想學社經費沒著落,眼看就辦不下去了,便強忍心頭的巨大悲痛,簡單做了交代,就登上輪船而去。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愛國女社和愛國學社成為上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陣地,校內革命空氣十分濃厚,湊星期舉行演講會,蔡元培親自登台演講,抨擊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罪行。演講的內容大多刊載在當時革命報紙《蘇報》上,在上海引起很大的反響。愛國學社還與《蘇報》訂約,每日由蔡元培、章炳麟、吳敬恒等七位教師輪流為該報一""霣驀人物撰寫評論,這一時期的《蘇報》,幾乎成了愛國學社的機關報。不久,愛國學社脫離中國教育會,宣告獨立,但教育會負責人員中,對此爭執甚烈,蔡元培遂辭去該社與該會職務,赴青島學習德語,準備出國留學。這時,“蘇報案”發生章炳麟、鄒容等人入獄,愛國學社停辦。1904年回上海後,蔡元培明知自己名列黑名單之首,但仍然領導教育會和愛國女學堅持革命活動。當時,他覺得革命隻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他參加了暗殺團,在愛國女校組織試製炸藥、毒藥,並與黃興等一起策劃武裝暴動。後來,他又把暗殺團加以改組擴大,成立革命團體光複會,他被推為會長。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蔡元培參加並被孫中山委任為上海分會會長。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從1907年到1911年,因駐德公使孫寶琦之助,蔡元培赴德國留學。他半工半讀,學會德語後進人萊比錫大學,選修了哲學、文學、人類學、文明史等課程,還選讀了多種教育學、心理學,如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方法等,他還編著了《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還翻譯了《倫理學原理》。在德國三年的留學生活,對蔡元培一生的教育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了德國,蔡元培非常興奮,當即與留德同學聯名給各省當局發回電報,敦捉響應武昌起義。1911年底,他回到上海,參加籌建中華民國的工作,不久被任命為徐特;8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製定中國民國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他是中國教育史上提出德、智、體、美四育的第一人。
蔡元培所主持的教育部,曾進行劃時代的改革,他就任伊始,立即由南京教育部擬定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於1912年1月19日通令遵辦。5月初,北京教育部在上述暫行辦法的基礎上,改訂普通教育辦法九條,通行各省:①學堂改稱學校,監督、堂長通稱校長;②教科書須合於共和民國宗旨;③廢止師範、中學、小學讀經;④小學注重手工科;⑤高小以上體操科注意兵式;⑥中學文、實不分科;⑦初小算術科自第三年起兼授珠算;⑧初小男女同校;⑨廢止舊時獎勵學校山敵
蔡元培主持召開了全國臨時教育會議。他認為這次會議是全國教育改革的起點。由於他的興趣偏於高等教育,因此,他對這方麵特別注意。民國元年公布的《大學令》就是他親自起草的。他除了把北京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外,還預定在南京、漢口、成都、廣州,各設大學一所。各省原來所辦的高等學堂,程度不齊,他將此種學堂改為預科,附屬於大學。他還認為大學是研究機關,應偏重文、理兩科,所以《大學令》中規定:設法、商科而不設文科者,設醫、農、工等科而不設理科者,均不得稱為大學。
1912年3月,袁世凱偽裝擁護革命,篡奪了總統之位,唐紹儀新任國務總理,蔡元培被堅留仍任教育總長。但為時不久,即竭力奪取一切國家大權,設法擺脫責任內閣。蔡元培不堪再充當“伴食”的內閣成員,便與王寵惠、宋教仁、一重王正廷等總長聯名辭職,退出內閣。4、推動華法教育與勤工儉學
1912年蔡元培辭去教育總長後,再度赴德留學,繼續在萊比錫大學選課聽講。1913年夏,宋教仁被袁世凱刺殺,他應孫中山之召回國,奔走鼓動,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前往法國,從事學術研究。1916年3月,他和李石曾、汪兆銘、吳玉章等人聯合一些法國人士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1他任會長。華法教育會招收華工到法國,設立旅法華工學校進行初步教育,由蔡元培考驗新生,並為該校編寫德育、智,育講義,名為《華工學校講義》,親自講授,深入淺出,極富教育韋義,深受學生歡迎。僅1916年,華法教育會就從國內招收華工五千餘人,他們為華工爭得與法國工人同工同酬的待遇,華工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成了華工中的骨幹,他們分赴工廠,充當翻譯在工餘時間傳授文化知識。
赴法勤工檢學活動,吸引了國內大批有誌青年,他們對內優外患痛心疾首—千方百計尋求革命真理,尋求拯救國家、民族的道路,因而赴法勤工儉學受到他們的歡迎。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法國學習馬克思主義,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共老一輩許多領導人,如周恩來、蔡和森、李富春、羅邁、陳毅、王若飛、鄧小平、聶榮臻、趙世炎、向警予、陳延年等等,當年都曾赴法勤工儉學。可見赴法勤工儉學在中國革命史上功勳卓越,在近代教育史上也是一個創舉,作為這一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蔡元培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改造北京大學
1917年1月,在教育總長範源廉的敦請和孫中山的勸促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對這所“老爺”大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整頓。
第一件事是改革學生的觀念。在到校的第一次演說中,蔡元培就鄭重宣布:“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他又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第二件事是整頓教員隊伍。他深知北大要棄舊圖新,必須有一批“積學而熱心”的教員。於是,他聘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任文科學長,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為文科教授,李四光、王星範、顏任光、任鴻雋、李書華等為理科教授。對於不稱職的教員,一概予以辭退。有幾個外國教員,是中國駐外使館或外國駐華使館介紹來的,也被解聘了,英國公使朱爾典為一名英籍教員求情,被蔡元培毫不留情地拒絕了。朱爾典惱羞成怒,氣衝衝地邊走邊說;“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長了。”蔡元培一笑置之。他在北大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不論何種學派,隻睪言之成理,都允許在北大講壇上有一席之地,讓他們自由發展。他的大膽革新,不僅對北大,而且對中國近代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沒有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就很難出現洇湧澎湃的新文化運動!
第三件事是改革北大的體製、科係和課程。他設立評議會,成員有校長、各科學長和各科教授民主選舉的評議員,評―~重議會是全校最高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打破以往的校長獨裁製,有利集思廣益。同時建立各學科教授會,領導本學科教學;建立各科教授主任組成的教務處,領導全校教學。文理科經過調整後,廢學長製,設十四個係,並成立文、理、法、俄國文學和地質等研究所。為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人才成長,他還廢除年級製,改行選科製。 這些改革措施的實行,使沉悶的北大麵貌為之一新,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北大出現了,北大在全國教育界、思想界居於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就為即將來臨的“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1919年5月,徐世昌政府的外交委員長汪大燮,告訴蔡元培:錢能訓內閣密電命令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在《凡爾賽和約》山東條款上簽字,蔡元培立即將這一消息告知北大學生代表。於是,北京大學生聯合其他學校愛國學生,決定於5月4日在天安門舉行愛國大示威。“五四”運動爆發。蔡元培拒不執行召回遊行學生的命令,積極組織營救被捕的愛國學生。被捕學生返校時,他率領全校師生舉行熱烈的歡迎儀式,並眼含熱淚,臉帶微笑,發表了充滿感情的演講。在反動政府的逼迫下,他留遞辭呈,發表啟事,離京南下。7月間,“五四”運動取得勝利,在校內、校外的愛國力量支持下,他又返京複職了。一個反動官僚戰戰兢兢地說:“不要把蔡元培回到北京看成隻是一介書生,實際上是十萬雄師,我們不能不以全副武裝去對付。五四運動以後,蔡元培繼續在北京大學推行改革,學校建立總務處、財務委員會,設總務長一職;還整頓了各係實驗室、圖書室,廣購圖書雜誌。1920年春,江蘇女學舉王蘭等徐特;8人請求入北大學習,當時考期已過,蔡元培準許她們先作旁聽生。這年暑期,北大正式招收女生,打破了男女不同校的禁例,這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是一次破天荒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