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上維新變法之路
清鹹豐八年(1858年,康有為出生在廣東南海縣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裏、,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優裕的家庭條件,梗康有為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6歲開蒙,從番禺學者簡鳳儀讀《四書》,他博聞強記,是當地有名的神童。15歲時,不僅自己出色地通過了社學考試,而且還為其他應試者撰寫詩文,當時在生員所作的100多篇試卷中,考官取中了15篇,其中前三名的試卷都是他代作的。19歲時,他跟隨廣東著名學者朱次琦攻讀儒家經典、史學、掌故詞章,朱次琦的“經世致用”思想對他具有相當的影響。但是,國家的危難,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的文化逐漸發生懷疑,感到舊學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思想非常矛盾和苦悶。不久,他認識了翰林院編修張鼎華,開始接觸到一些資本主義思想和當時正在醞釀著的改良主義思潮,因而大開限界,後來他又到了香港,親眼看到香港的繁華情況,深有感觸,認為資本主義製度比封建製度優越/從此,走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道路。
1882年,康有為上京應試,取道上海,對外國管理租界的情況和洋人生活很感興趣,決心要研究一下,於是他大量購買西書譯本,大講西學,凡是西方的聲、光、電、化、重學及各國史誌,他都認真學習,這使他能夠通過中西比較,認識清王朝的腐敗,促使他走上變法維新道路。
1884年之後,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康有為出於愛國熱情,於1888年:書光緒帝,提出改良變法的政治主張,雖然被頑固派的官僚扣壓了,而且也影響了他的功康有為名,但這件事使康有為聞名全國,並結識了一批有識之士和開明官吏。1創辦萬木草堂
康有為應試不售,上書清帝也受挫,非常氣憤。便於1889年10月離開北京,決心暫回故鄉,另找途徑,實現變法維新之舉。他深感要實現理想,必須做紮紮實實的工作,一是要著書立說,為變法提供理論根據,二是要創辦學堂,培養為維新變法服務的人才。
1890年,康有為在廣州雲衢書屋聚徒講學,第二年又在長興裏開堂收徒,講堂起名叫“萬木草堂”,意為培植萬木以作國家之棟梁。第三年移講堂於衛邊街鄺氏祠,1894年又遷至府學宮仰高祠。康有為這時雖然隻是一名普通舉人,在清政府裏又沒有官銜,但卻是海內有名望的人物,所以在他初辦“萬木草堂”時,陳千秋、梁啟超、徐勤、麥孟華等近20個青年士子慕名而來,拜師求教。一個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的政治團體逐步形成。
“萬木草堂”是一所嶄新的學校,在這裏,康有為一反當時的傳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課程分為四類:義理之學,包括孔學、佛學、理學、西方哲學;考據之學,包括中國經典、中國曆史、世界曆史、地理、數學、物理等;經世之學,包括政治原理、中國政治變遷和得失、外國政治變遷和得失、社會學等;文學之學,包括中國和西方的語言文學。他在寫給陳千秋等弟子的詩中說:重聖統已為劉秀篡,政家並受李斯殃。大同道隱禮經在,未濟占成易說亡。良史莫如兩司馬,傳經隻有一公羊。群龍無首誰知吉,自有乾元大統長。這裏概括了他講學的內容和觀點,據此,他首先引導學生讀《公羊傳》和《春秋繁露》,再讓學生讀西書譯本。
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康有為每天講學四五個鍾點。他每論一學,治一事,必上下古今,縱橫議論,係統分析,究其沿革得失,並列舉歐美的例子,以資比較證明。
康有為告誡學生讀書要由少及多,特別注重專精涉獵,無專精不行,無廣泛涉獵也不能通。讀書要寫劄記,凡讀過的書,每句必求其理解,並談出自己的看法,記在劄記上,久而久之,觸發自多,就能自成條理,見地漸進。他把劄記分為六部分:養心、修身、接人、執事、讀書、時務。學生讀書或聽講時,有什麼心得體會和疑問,都隨時記下來,每半月上交一次,康有為或作批示,或作答疑。為了訓練學生的思考和綜合能力,康有為經常讓學生協助他著書。在萬木中,還有一本《蓄德錄》,康有為要求學生每人每天在上麵或錄上幾段古人格言,或填上幾句表示決心和誌向的話。他每隔三五日翻閱一次,從中觀察每個學生的思想動向和誌趣愛好。
萬木草堂的學生天真爛漫,而誌氣跳躍向上,相愛如兄弟,學生之中不分班次,隻在先入學的學生中找出兩名高才生作為學長,領導學生讀書和娛樂,評定學生學業好壞,造詣深淺,不用出題考試的辦法,而是靠觀察學生的劄記、《蓄德錄》和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定優劣。
萬木草堂的課餘更是生動活潑,學生經常在飯前飯後拜謁先生,康有為在接待學生時,總是熱情地靜聽學生的提問,並讓學生先談出自己的看法,然後,針對學生的問題,循循善誘。而每逢春秋佳日或圓月夜晚,他就帶領學生遊覽越秀山麓、學海堂、菊坡精舍、紅棉草堂或鎮海樓一帶,一邊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或月白風清下的美景,一邊議論文章學問,古今中外,宇宙萬物,無所不談。
康有為還為學生製定了一套尊孔的禮儀,譜了樂曲,讓學生課餘演奏。1892年,孔子誕辰2443周年時,萬木草堂舉行了盛大的祭典,整個儀式都是按照古禮安排的。他之所以這樣尊敬孔子,是想利用孔子的權威,鎮服變法維新的反對者。
這一時期,他寫了《孔子改製考》、《新學偽經考》,把封建統治階級長期以來奉為不可侵犯的儒家經典,宣布為一堆偽造的古董,蕩滌了長期籠罩在古文經學上的神聖光輪,動搖了封建專製主義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同時,他又說明了孔子是個改革者,是關於必須在國家管理方麵進行改革的創始人,康有為想用這種方法,給自己的變法維新尋找理論依據。
在萬木草堂中,康有為離經叛道,別開生麵,力主經世致用,反對帖括訓詁,倡導維新變法,對八股時文不屑一顧,這種作法,自然驚世駭俗。張之洞的幕僚梁鼎芬曾經贈康有為一首詩,似讚揚似惋惜地說:九流混混誰真派,萬木森森一草堂。但有群論尊北海,更無三顧起南陽。梁鼎芬看出萬木草堂不僅是個教育團體,而且是個在教育外衣和國曆史知識全爺—霣裏裹著的政治集團,他看到萬木草堂的康有為雖然像孔融一樣受到學生的尊敬,但卻無人像劉備三顧茅廬一樣來請這位“諸葛亮”。
百日維新期間的教改主張
中日甲午戰爭的炮聲及《馬關條約》的簽署震動著祖國大地,群情悲憤。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聯合十八省舉人聚會,起草了激昂慷慨的萬言書,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此後,康有為就成了全國維新變法的旗幟。
考中進士後,率有為以工部主事的身分,不斷上書光緒帝,終於引起了光緒帝的注意,接著,他又創辦《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團結了大批要求變法圖強的社會上層勢力。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俄、法、英等列強也紛紛脅逼、中國麵臨被瓜分的危機,在此情況下,康有為再度上書,請求變法。1898年1月,光緒帝傳康有為至總理衙門,由李鴻章、翁同龢等詢問變法事宜,康有為批駁了榮祿“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思想,闡述變法的具體措施。898年4月,他在北京成立“保國會”,促進維新。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終於采納變法維新建議,開始了著名的“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是維新變法的高峰。在變法期間,康有為通過光緒帝發布了不少教改詔諭。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898年康有為自上和代人草擬的68件奏折中,涉及教育改革的就有21件。可見教育改革是康有為當時變法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措施有:康有為第一,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製度。凡國家的會試、省級的鄉試及府縣的生童歲科,均廢除舊用的八股文,一律改試策論。各級考試仍定為三場,一試曆史政治,二試時務,三試四書五經。一切考試、取士,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不憑棺法好壞為取舍標準,在規定的考試外,又開設考試經世致用學問的“經濟特科”,選拔新政人才。第二,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將原設的官書局和譯書局並入大學堂。大學堂在課程方麵采取中西並重的方針,並把課程規定為普通學和專門學兩類。京師大學堂不僅作各省學堂的表率,而且要統率各省學堂。第三,籌辦高、中、小各級學堂。各地舊有的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和西學的學堂。省會的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府城的書院改為中等學堂;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地方捐辦的義學、社學,亦令中西兼習,獎勵紳民興學。中學應讀之書由官書局頒發,民間祠廟不在祠典者,由地方官曉諭,一律改為學堂。第四,籌備設立鐵路、礦務、農務、茶務、蠶桑、醫學等專門學堂。第五,建立譯書局,編譯學堂,編譯外國書籍。第六,鼓勵自由創立裉館、學會。各省士民著作新書,創行新法,製成新器的,均給獎賞,或量才授予實職。第七,派人出國遊學。由各省督撫在學堂中挑選有誌深造的聰穎學生,派赴日本遊學。從這些“詔書”、“上諭”中可以看出,“百日維新”期間的教育改革,是富有資本主義色彩的,這對傳統的教育製度及教育內容是一次重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