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9月,他在《湖南教育雜誌》上發表了他留學回國後的第一篇文章《記英國教育之情形》,詳盡介紹了英國學校的教學情況,並呼籲教育要普及,提出“通學製”和開設“夜班”,主張實行“男女共學”,重視女子教育。11月,他又發表《餘歸國後對於教育之所感》一文,希望人人都能出錢為教育盡義務,尤其是富厚之家,能捐巨資興辦學校。
1914年,楊昌濟繼續在省立第一師範任教,並到湖南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兼職,除了講授教育學外,他還講授哲學、倫理學課程。在湖南近代教育史上,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係統地講授這些課程,是楊昌濟的首創。楊昌濟的一些教育著作,如《論語類鈔》、《心理學講義》、《教育學講義》、《各種倫理主義之略述及概評》、《哲學上各種理論之略述》、《西洋倫理學史》等等,都是在一師和髙師講學中所編訂或翻譯的。他在這方麵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不僅在當時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有用人才,而且對湖南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
1914年8月31日,楊昌濟在《湖南教育雜誌》第7期發表了《論教育上之養護》一文,詳述了學校開展體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倡學校應加強教育上的養護,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保護和增強學生的體質。他的文章發表後,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師在他的影響下,開設了金工、木工、石膏等手工課。學校手工教育的規模很大,設備也比較齊全。學生通過手工勞動鍛煉了身體,學到了生產技能,也涵養了品性,實乃一舉三得。
1914年,楊昌濟在教學上用了兩本自編的講義,一本是《教育學講義》,一本是《心理學講義》,對教育的目的、社會徐特;8作用、教育內容和方法作了較為全麵的闡述,介紹了西方教育方麵的許多情況和有益經驗。
籌辦湖南大學
早在楊昌濟留學英國期間,他就曾與好友章士釗談起回國後創辦湖南大學的設想,因此,回國不久,他就濤踏滿誌,正式提出創辦湖南大學的計劃。
然而,當時的袁世凱政府卻頒布了一個“特定教育綱要”,規定全國的大學由教育部經辦,並把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劃為一個師範學區,指定學區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埤在武昌,這樣,湖南不僅不能創辦大學,而且原有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也要被裁撤。楊昌濟為避免高師被裁撤和創辦新的省立大學,四方奔走,竭盡心力。他寫了信給老同學、當時的教育總長範源濂,呼籲保留高師,然而無濟於事,高師還是被撤裁了,楊昌濟又聯合了教育界同仁,專門向省政府寫了呈文,請求把湖南大學辦起來,接著又將呈文加以增補,寫成《論湖南創設省立大學之必要》一文。在楊昌濟看來,要振興國家,一定要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根本之計是努力辦好高等教育,爭取國家學術獨立,鑒於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楊昌濟提出:“今者維持湖南高等師範學校之事既不行,移武昌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於長沙之說也難以成為事實,則唯有創立省立大學之一途。”他痛斥了袁世凱政府撤湖南高師的決定,指出這是中央集權的政策,是戕敗青年的舉動。
楊昌濟的苦爭,終於使湖南省政府批準了“立案”,同意將高師的財產、圖書、儀器等留供以後省立大學使用,並批準―~重成立“湖南大學籌備處”,聘請楊昌濟主持“籌備處”之事。
楊昌濟把“籌備處”搬到自己的家中,指派一個辦事認真負責的學生保管高師遺留財產。然而,直到楊昌濟逝世,湖南大學依然是一塊“籌備處”的牌子,這是楊昌濟引以為憾的。
出任北大教授
1917年暑假,湖南高師被裁撤後,楊昌濟對當局充滿失望,但他還是盡自己的力量,為湖南教育的振興盡力,他應湖南商業專門學校校長湯鬆的聘請,任商專教務主任、兼授國際商法和倫理學,並且,他與當時古樂名家邱穀仕一起,開設了古琴學一科,作為一門正式功課記分,因而彈琴在商專蔚為一種風氣。
1918年,軍閥張敬堯統治湖南後,肆無忌憚地摧殘教育事業,克扣挪用教育經費,以充軍餉,縱容軍隊強占學校房屋,因此,長沙各校普遍駐兵,校具、儀器;圖書等受到嚴重破壞,整個教育事業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楊昌濟於極度失望之中,接受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請,出任北大倫理學教授。全家遷往北京,住在地安門豆腐池胡同。
北大在蔡元培的“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下,聚集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名人,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馬寅初、錢玄同、章士釗等人,楊昌濟對此是很滿意的。當時,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在北京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號召有誌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楊昌濟將此消息告訴徐特;8長沙的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希望他們能抓住這個向外發展的機會。這時,毛澤東、蔡和森及一師的一批先進青年已成立新民學會,收到楊昌濟的信,他們專門進行了討論,8月19日,毛澤東等25人抵達北京,經楊昌濟多方聯係和奔波,蔡元培為他們辦了一個留法預備班,楊昌濟還協助毛、蔡等人籌集出國經費,從而使大批青年順利赴法。1919年春,楊昌濟得了胃病和精神衰弱症,經醫治無效,於1920年1月逝世,終年50歲。楊昌濟為發展中國的敎育事業付出了他的一生,他最器重賞識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羅學瓚、陳昌、張昆弟、何叔衡、李維漢、肖三等,都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的偉大人物和傑出戰士,如果楊昌濟地下有知,他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愛滿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
南京和平門外曉莊嶗山之麓,有一處墓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安息在這裏。那莊嚴肅穆的墓門/橫匾寫著墓主生前自勉的手跡:“愛滿天下”。兩側鐫刻著郭沫若手書墓主的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一生獻身於中國教育事業的誓言和真實寫照。
平民教授
陶行知,原名文濬,1891年10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縣西鄉黃潭源解一少貧寒家庭,5歲時,就喜歡在別人家廳堂觀看的方秀才發現,收為弟子。他三刻鍾內能背誦《左傳》43行。後來被英國傳士唐俊備賞識,進入徽州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兩年內學完了3年課程,提前畢業,立下大誌:“人生為一大事來,要做一大事去。”1908年,他借資考入杭州廣濟醫學堂,半年後因不滿醫學堂歧視不信教的學生憤而退學。離杭後顛沛流離至蘇州、上海,不久考人南京金陵大學文學係,時年19歲。他受王陽明“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學說的影響,改名為陶知行。
914年,他提前一年修完文科全部課程,並以全校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借資赴美留學,先進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半年又轉學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成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學生,在美國獲得政治碩士和教育文監學位。1916年秋,回國,被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長,他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致力於改造中國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教育改革的建議,提出要用“教學法”代替“教授法”,並在《新教育》、《新教育評論》、《教育新思潮》等刊物上,發表了很多教育論文,提倡教育改革。
在陶行知倡議下,南京各校師朱組成教育界聯合會,他被推為會長。“五四”運動後,他曾一度在南京安徽會館創辦了安徽公學,收容在“五四”運動後被迫離校的安徽進步中學生。1920年,他擔任了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極力倡導平民教育,同時,他與朱其慧、晏陽初等人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辦平民學校,編平民千字課本,推動平民教育運動0
平民教育運動失敗後。他考慮中國是“以農立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便大力提倡鄉村教育。受中華教育改進社之委托,與趙叔愚先生合力創辦南京曉莊師範學校。這所學校後來被譽為——鄉村教育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