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教育家(四)(1 / 3)

鄉村教育史上的明珠

1927年3月15日。南求和平門外一個空曠的荒地上,放著一張八仙桌,幾條長凳。村民們三五成群地湧來,他們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應邀參加曉莊師範開學典禮的。主席是校長陶行知,來賓有陳鶴琴、江恒源、姚文采等。陶行知在光天化日的露天大禮堂上,致生動的開幕詞,他說:

“今天是我們試驗鄉村師範開學的日子,我們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的學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我們要以宇宙為學校,奉萬楊作師。藍色的天是我們的屋頂,燦爛的大地是我們的屋基。我們在這偉大的學校裏,可以得著豐富的教育。

從這一天起,中國鄉村教育運動便在這偏僻的山村裏誕生了。陶行知把全副精力都放在籌劃學校上,他把教授辭了,把所有職務辭了,搬到鄉下來住,他號召大家自己動手建築校舍,並寫了一首詩勉勵大家:“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曉莊學校辦起來後,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口號,並決心“集合一百萬同誌,―~重辦一百所學校,改進一百萬個鄉村,使個個鄉村都得著充分的新生命”。他的教育主張,吸引著許多有誌於改革教育、改革社會的青年。為了改變當時一般學校死讀書現象,他還提倡“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還編了手腦並角的歌詞:“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甩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腦都會用,才算大好佬。”曉莊普遍采用了陶行知創造的這種“教學做合一”原則。曉莊辦了3年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影響到了全國。同時,曉莊的一批青年也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去了,1930年4月,曉莊遭到國民黨的強行封閉,陶行知也受通緝,被迫逃亡日本。

在嚴酷的事實麵前,陶行知認識到:在黑暗的政權統治下,教育救國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他也認識到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說法是錯誤的,便決定改名為行知,後來,他寫了一首小詩發表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小先生運動與山海工學團

1931年,陶行知從日本回國,不久就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一貫愛國愛民的陶行知,從自己長期的親身體驗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拯救民族的唯一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他組織了國難教育社,參與發起了全國人民救國會,大力開展普及教育、倡導“工學團”製,他主張“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在上海與寶山縣之間的大場辦起“山海工學團”,從兒童、中學、各種職業的農民工學團。一直到師範,名震全國,各地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從遠方跑來學習的青年男女也多起來了。陶行知的工學團主張,實際上是教育上的新發現,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論的具體化。此間,為了推廣普及教育,他主張采用“小先生製”;實行“即知即傳”,讓幾個較大的,識字較多的孩子作教師,效果福好,他曾寫過一首小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山海工學團有幾位突出的兒童如侶朋、張健等,直接在該校擔任教師,陶行知把他們稱為“小先生”。中國知識分子少,文盲多,他認為要普及人民大眾的教育,非運用各種識字的人不可。他把國民黨天天虛偽的空喊推廣民眾教育的欺騙宣傳和腐敗的計劃,加以研究之後,諷刺說:“根據杭州國民黨老爺們擬定的消滅文盲計劃,需要一百多年,該市才能肅清文盲,而且前麵割草,後麵又長,如此,他們便可以坐在辦公室裏向市民收教育捐,無盡期的辦下去。但運用即知即傳的辦法、總動員來幹,就比他們快多了。”

大約在1934年4月4日,他在山海工學團舉行小先生總動員大會,到會的兒童有好幾百人,一隊一隊拿著他發的紅綠旗子,他號召每個兒童都要教人,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教給父母姐妹或鄰居大人小孩。那天,寶山縣的教育局長馮國華也來出席,他非常佩服陶行知的主張,立即在他的縣裏大規模推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