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學家(二)(2 / 3)

華蘅芳和李善蘭相比,華蘅芳翻譯的數學著作,譯文通暢易懂,內容充實豐富,所選擇的原著水平較高,對當時愛好數學德人大有幫助,比李善蘭的影響更大。但他自己所寫的數學著作,在質量上遠遠比不上李善蘭。李善蘭所寫的數學著作,更為精湛深刻。

華蘅芳的譯述,內容廣泛,除數學外,有地質學、航海、氣象、天文,多方麵都有涉及。華蘅芳從l867年到上海江南製造總局以來,20年來,他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外國科技著作共有98部235卷,沒有刊印的有45部,沒有譯全的有13部,其中華蘅芳與瑪高溫、傅蘭雅合作的成果就12部160卷。他翻譯的著作文句流暢,注重科學性。很受讀者歡迎。傅蘭雅在他所著的《譯書事略》中詳細介紹了華蘅芳翻譯時的甘苦與勤奮,對華蘅芳極力加以推崇。

華蘅芳還勤奮著書,為後人留下不少精善作品。共寫出數理著作20多本,。其中一些數學著作,後來又彙編成《行素軒算稿》。這本書收集了他的《學算筆談》12卷,《算草從存》4卷,《開方別術》1卷,《開方古義》2卷,《數根術(解)》1卷,《積較(演)術》3卷。《行素軒算稿》一書出版後深受數學愛好者的歡迎,一直流傳到今天。

1882年,在華蘅芳50歲的時候。《學算筆談》前6卷寫成並出版。當時中國的印刷條件還是很低下的。江南製造總局的翻譯館主要忙於印刷翻譯過來的外國科技著作。華蘅芳為了滿足社會上很多人學習上的迫切需要,他在朋友們催促和協助下,自己動手刻版和校對,同時還出錢雇了一些人,以舊式的刻版印刷方法,印成了《學算筆談》前6卷。

《學算筆談》是華蘅芳的代表作。這部數學著作在當時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數學普及讀物。華蘅芳在這部著作中,把古今中外的數學綜合在一起,以通俗簡明的語言和具體形象的例題,介紹了從加、減、乘、除、開方以及當時數學的最新成果微分、積分的數理和它們的解法。而且,他又能以淺顯的論說,闡述精深的數理。為了廣泛傳播數學科學知識,給初學數

學的人提供方便條件,他還在這部書中,利用大量的篇幅,結合個人鑽研數學的經驗,介紹了許多學習數學的方法。例如,他強調學數學要“由淺人深”、“循序漸進”;要善於思考各種數理、算法的“異同點”,做到舉一反三;提倡既要苦心鑽研,又要“能進能出,不鑽牛角尖”。他說,學數學不知道“其中的艱苦的人,是不能了解數學的道理”等等。這些學習數學的寶貴經驗,對今天的人仍有很大的價值。

華蘅芳的《學算筆談》一書問世之後,立即受到了社會上重視科學技術的人們廣泛歡迎。幾年之內,這部數學著作連續重版10多次。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知識分子當中,這本書廣為傳播,幾乎家家都有《學算筆談》一書。

華蘅芳所著的《開方別術》一書,大大簡化了中國古代開方的方法,並論證了“合並多商為一商”的開方理論和方法.這是對中國古代開方術的一個新的發展。因此,他提出的這個開方的新見解,被近代中國的權威數學家李善蘭稱之為“空前絕後之作”。李善蘭還親自為《開方別術》作序:“我所撰寫的各種數學著作,自己認為都遠遠超過古人。今天能讀懂數學著作而且能完全理解書中內容的,隻有關嘉善(我國近代數學家)和華蘅芳兩人!”

華蘅芳的《積較(演)術》一書中提出的一些見解,更有獨到之處。

就是,按遞加列數,經過一次前後兩數相較(即相減),結果都變成了1。如果繼續再以同數相較(減)就沒有意義了。論證以後,結論是遞加數相較隻有一次較數。變成隻有(三)立方之積數有二次較數。

就是,以立方之積列數,經過三次相較(減),它的結果都變成相同的5。因此,華蘅芳認為,以立方之積列數,隻能有三次較數。

華蘅芳在他的《積較(演)術》這部著作中提出的這些類似數論性的數理見解,和後來日本從外國翻譯過來推行的“推差法”數學理論相似。但是華蘅芳的見解比這種“推差法”在日本推行時早十多年。所以,華蘅芳這一數學著作是一部具有創造性見解的著作。

1884年,徐壽的逝世使華蘅芳無限悲痛。徐壽是華蘅芳良師益友,長年來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的逝世使華蘅如失去了“主心骨”。那年華蘅芳已經52歲了,他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多做些事情。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決心要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年輕人。1876年開始,他在上海格致書院任教,時間長達10年之久。l887年,他到天津武備學堂任教。1892年,他到湖北兩湖書院任教;1896年,還任常州龍城書院院長兼江陰南菁書院院長。在華蘅芳的老年生活中,他把他的精力側重在講學方麵了,把知識直接傳播給年青的一代。

當時,聽講的學生,連一點數學基礎也沒有,這給華蘅芳教學帶來了重重困難。他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反複講解加、減、乘、除的算法,給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