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學家(二)(3 / 3)

華蘅芳利用淺顯易懂的算題,講出深妙的數學道理。一次他給大家出了一個題目:某日買筆2支,用錢14文。某日買墨1錠,用錢10文。某日買紙10張,用錢20文。問共用錢若幹?華蘅芳把這道算題剛一出完,許多學生就齊聲喊出44文。他聽了以後,又循循善誘對學生說:“這道算題問是共用錢若幹,因此,它和時問就沒有關係了。這三個‘某日’兩字可以刪去,也可以改為‘某月’、‘某年’。因為問是共用錢若幹,所以這與買的什麼東西也不相幹,題中的‘筆’、‘墨’、‘紙’三個宇可以刪掉,也可以改為‘茶’、‘酒’、‘油’。”“學算學的人,遇到任何一道算題,不管是難或者容易,首先要看明題意,掌握算理。隻有這樣,才能通過其一,了解其二、其三,以至無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華蘅芳在學生掌握算術的基礎上,他對列出的每一個算題,要求學生不但用中國方法來解,又教大家用外國的代數來演算。當學生掌握代數的數理和解法以後,他又教給學生幾何學。

華蘅芳有時在黑板上演算,故意弄錯,學生笑著說:“先生錯了。他故作驚訝地問道:“錯在哪裏?”等到學生指出,他笑著說:“我今老了,學算學比不上你們了,真是後生可畏啊!”學生們昕了老師的話,受到了鼓勵,更加刻苦學習。華蘅芳這樣做,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的一種心願的表露。

華蘅芳為了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親自帶領學生,來到郊外的田地裏,實地測量和計算土地的麵積。當地的人們還誤把華蘅芳當成“算命先生”了。

華蘅芳在最後的20年中,一邊著書立說,一邊培育新苗,把自己一生的聰明智慧,把科學的種子播在中國的大地上,他不愧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譯家、科學家、教育家。

華蘅芳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對於那些鄙視中國人的外國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員,都能據理力爭,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當時製造火藥,需要大量鏹水(主要是硝酸),那時候中國還不會製造,需要從歐美各國進口,致使白銀大量外流。華蘅芳看到這種情景,心急如焚,決心自己製造鏹水,他帶領大家夜以繼日地試製,終於在上海龍華火藥廠研製成功,費用隻有進口的三分之一,為祖國節約大量白銀。

華蘅芳在天津武備學堂任教時,在這裏任課的除了中國教師外,還請了一些外國人教書。其中有的外國人態度十分傲慢,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經常耍弄中國人。就在這時,有一個駐德國的外交人員帶回一部外國新出的試彈速率電機,拿到學堂裏來炫耀。但是大家都不明白這部電機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這件事又被外國教官利用來譏笑中國人“無能”。華蘅芳聽到這一件事後,立刻來到現場,他把已譯成中文的說明書詳細地閱讀了一番,又仔細地看了看電機,便當著大家,包括譏笑中國人的外國教官,對電機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作了講解,並當眾進行操作表演。中國學員和工友們對華蘅芳十分欽佩,並感謝他為大家出了口氣,而外國教官也不得不灰溜溜地離開現場。

德國早在18世紀就有了氣球。在那時的中國,氣球還是人們沒有見到過的東西。在天津武備學堂的德國教官,曾經購買中法戰爭時所用的行軍嘹望用的廢氣球,學堂準備仿造,以供學生演試。德國教官把氣球居為奇貨,他們不肯給學員講解氣球如何施放的技術,反而站在一旁譏笑中國人飛放不起來,嘲弄中國學員。這件事使再在這個學堂裏的廣大中國員工特別氣憤,他們向華蘅芳進行訴說,華蘅芳想了想堅定地說:“我們放中國自己製做的氣球。”於是立即動手試製。1887年終於成一個直徑5尺的小球,並從褓水中提取氫氣、把氫氣灌進小球中。中國人自製的氫氣球冉冉飛向天空,人們歡呼跳躍、興高彩烈,那個德國教官萬分慚愧,悄然離去。

華蘅芳熱愛科學研究把全部心血都撲在著作、講課工作中。有時乘船夜航,他也無心欣賞兩岸夜景,仍埋頭研究演算。他常常因為悟出一種簡捷的解法而欣喜若狂。他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但對愛妻嬌子無暇顧及,婚後20年,一直奔波在外麵,有時幾年不回家。難得回家一次,也是住不了十天半月,就整裝登程,遠赴他鄉。愛妻病逝,因工作纏身,無法回家送葬。獨生兒子5歲得病,正好他從安慶回到上海途中,回家隻住了2天,就乘船出發,剛剛到達上海,兒子夭折的凶信傳來,他十分悲痛,隻是作詩懷念。但等哀思稍稍平複,又遨遊在數學王國的天地裏。

華蘅芳為人處世極為謙虛,與人交談、和睦相處,每出一語、詼諧驚座。內閣中書楊模,曾與華蘅芳稱兄道弟十分親密。楊模對華蘅芳的印象是:在生活上像老子一樣約束自己;在思考問題時像莊子一樣聰明好奇;在研究物理現象像英國人培根一樣重視實驗;在鑽研數學時像英國科學家牛頓一樣進行發明創造;他撰寫著作時睢恐別人不理解,他像宣城文學家梅文鼎一樣,文章寫得深入淺出、注意文彩。

華蘅芳潛心科學事業,著作很多,學生遍天下。他名聲極高,許多人都想用重金來聘用他,但他始終淡泊名利,不為之動情。他終生布衣蔬食,從來沒有擔任過一官半職。長期勞累拖垮了華蘅芳的身體。1899年11月,他在久病之後突然頭暈心跳,類似中風之狀。1902年,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曆程,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