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附近山高坡陡,南口至八達嶺的關溝地區,高度差近60米,如鐵路沿山直上,行車勢必危險。京張鐵路需要通過關溝地區,所以在居庸關和八達嶺之間需要開鑿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四條隧道,總長1645米。其中最長的八達嶺隧道,長達l091米,居庸關次之,長約400米。開鑿隧道,不僅要有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要有精密的測量儀器,而且要有新式的開山機、抽水機、通風機等近代化設備。詹天佑充分估計到築路的困難,他在日記中寫道,“既無機器,又無車輛運輸鋼軌”,“隻能利用小平車和人力來克服困難。”它的難度可想而知。
居庸關隧道工程開工後,詹天佑立即將總工程師辦事處移到南口,他不顧條件艱苦,氣候惡劣,始終親臨前線指揮。詹天佑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摒棄歐美用機器開山鑿洞的方法,也不用中距離掘井的開鑿方法,而是采用從兩端向中點鑿進的方法。為節省經費,定線是在山股的最狹窄處勘測,然後升至山嶺審查隧道洞線的方向,置經緯儀於“地點”,然後向“天點”取直,再反過來測量“人點”,這樣,使天、地、人三點連成一直線。再將經緯儀移到“人點”測視天、地兩點是否和人點準確地連接為一直線。測量準確後,則於各點上豎立標杆,依此為標準,以定洞內的中撅,然後則用水平儀測量各撅相差的尺寸,依此繪成隧道的剖麵藍圖。
定線以後,就開始施工。這時工人們晝夜輪流工作,先按照釘在洞口事先測定韻中撅向裏鑿進,鑿進幾尺以後,就把經緯儀搬到中橛上,按照原來測定的天、人各點的方向,再在洞內測定一個中點,以一根長六尺左右的漆杆為標識,用孔明燈的光線來反射把它顯現出來。洞內的中點必須精密準確,不能有絲毫差錯,這樣逐漸向前測量,定出中點,才能準確地完成全洞工程。
接著,在隧道兩端各配備60名工人,其中鑿工40人,運輸工20人,鑿工工人一組,輪流打炮眼爆破,從兩端同時向中點鑿進。燧道有一段長約二三百米,正處於居庸關關城下麵,這裏地層土石鬆脆,又遇上雨季,泉水浸入,炸藥失去威力,工程進展艱難。詹天佑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組織人力挑水、排水,用大土方支撐,並用小鋼軌穿錯其問,節節前進。經過廣大工人一年多的艱苦奮戰,1908年4月14日,居庸關隧道正式鑿通。
居庸關道開工後不久,八達嶺隧道工程也接著開工。八達嶺隧道總長三倍於居庸關隧道。詹天佑根據八達嶺隧道過長和山勢崎斜,石質堅硬等特點,決定采用中距離鑿開的方法,就是在隧道兩端等距離的地方,從山頂打下兩口豎井,垂直下去,直達地基,這座豎井深達25.6米,直徑3.05米。豎井鑿成後,再向兩頭原來的2個,增為6個,可以同時開工,這樣把原來一條很長的燧道變成三條小隧道,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進程,縮短了施工期限。通過精密測,隨時校正隧道的開挖方向和水平高低,最大限度保證了施工質量。為了不影響工人操作和身體健康,詹天佑還在井口和洞內設置了扇風機、避險洞和通風樓。這個世界聞名的八達嶺隧道工程,經過詹天佑的創造性和工人們的艱苦勞動,在5月25日勝利完成工程任務。
南口至八達嶺高低相差60米,按一般設計要求,鐵路在爬山時,每升高1米,至少要有l00米的線路。在短距離內將鐵路大大提高,勢必增加長度和彎道。為了解決行車安全,詹天佑應用超群的鐵路定線知識和豐富的線路勘測經驗,果斷地采用l:30(33.3%0)的大坡度和半徑為l83米的曲線,就是每修築l000米線路,就墊高33米。並在線路到達青龍橋車站時,一反當時常用的環山展線法,巧妙地采用“之”字形(又稱“人”字形)方案,在青龍橋附近石質堅硬的山坡上修築多層鐵路,使火車先往西走一段,升高一層,然後返折,往東走一段,再升高一層。這樣,在原來有限回旋餘地的半山中,就把鐵路大大提高,也就把燧道大大提高,使八達嶺的燧道長度,從原來計劃的l800米,縮短為現在的1091米,不僅緩和了路線的傾斜度,還減低了工程造價,解決了最困難的越嶺問題。
詹天佑在確定關溝段線路最大坡度和最小曲線半徑時,科學地解決了當時鐵路運量和運能之間的關係。由於坡度增大,它所產生的阻力也相應增大,如果坡度還要升高,列車就爬不上了。為了盡可能地適應鐵路運輸的需要,而且還根據條件和運營條件相輔相成的原理,在關溝段引進的當時最先的“馬立特”大馬力蒸汽機車。在列車前後各配備一台,另一台在後麵推,列車在“之”字形軌道的交叉點時,推的機車改為拉,拉的機車改為推,這樣省去了調機車的麻煩,從而解決了大坡道及小半徑曲線上和“之”字行線路上的行車問題。加上每節車廂之間使用美國人詹納發明的不易脫落的自動掛鉤,使列車能安全通過八達嶺。這樣,既能減少鐵路長度和彎道,又能保證行車安全與速度。
在采用新技術的同時,詹天佑十分注意就地取材,盡可能節約工程費用。例如,在橋梁工程中,他一方麵選用國外新型鋼梁,一方麵又因地製宜,在山區盡量修建拱橋,既堅固耐用,又減少進口材料,節約費用。在京張鐵路關溝段的20座橋梁中,就有l3座是混凝土拱橋,充分表現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創造能力。
由於居庸關、八達嶺兩處關鍵工程的正確設計和突破,1909年7月4日,京張鐵路鋪軌至張家口,9月19日竣工驗收中達到“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個要求。9月24日全線通車。原定6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創造了中外築路史上的奇跡。
同年l0月4日,在南口舉行盛大的全線通車典禮。這一天,南口車站搭起一座鮮豔的彩棚,到處旌旗飄揚,出席典禮的有清政府郵傳部尚書徐世昌、各界人士以及各國駐北京、天津使臣和外國工程師,中外來賓共萬餘人,盛況空前。下午一點鍾,南口車站前鞭炮聲連天,鑼鼓齊鳴,京張鐵路的盛大通車典禮開始了。參加慶典的廣東代表自豪地祝賀說:“詹總辦獨運匠心,不假外人分毫之力,築成此路,為中國人吐氣矣。”詹天佑聽了,誠懇而謙虛地說:“這是京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詹天佑不善於說話,更怕當眾演說。散會後,詹天佑問一位老朋友:“我今年49歲了,你知道我生平最難的一件事是什麼?”“開鑿八達嶺隧道嗎?”“不是的。”“造灤河大鐵橋嗎?”“也不是的。”“我不相信還有比這兩件事更困難的事。”詹天佑笑著對朋友說,“今天在會場裏演說,一對我來講,比造橋和開鑿八達嶺隧道還要困難萬倍。”他的朋友說:“但是你今天講得很好。”詹天佑高興地說:“真的嗎?你這句話給我的鼓勵,比任何稱讚和恭維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