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用自己的錢,自己的工程師,修建京張鐵路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國內外。可是許多外國人聽了以後,根本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修築鐵路。他們紛紛議論:“中國工程師決不可能修築這樣艱巨的工程。”“建築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恐怕還沒有出世呢!離開我們的工程師是修不成的。”詹天佑聽了這些冷潮熱諷後,毫不氣餒。他認識到:“此路早完成一天,國家就早一天獲利,商人也早一天得到方便,也可以早一天杜絕外國人非分的企圖。”他對全體中國工程技師和工人們說:“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的國家!”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
1905年5月,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京張鐵路總局,在北京成立京張鐵路工程局。同時在北京設立了材料廠,在豐台設立購地所。詹天佑年富力強,眾望所歸,出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主持全線工程。詹天佑接受修築京張鐵路任務後,心情興奮,揚眉吐氣。他出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即組成一支工程技術隊伍,由北洋武備學堂附設鐵路工程班學員、山海關鐵路學堂畢業生、關內外鐵路熟練工人組成,並加以嚴格的培訓。那時詹天佑的京張鐵路的得力助手,後來都擔負起中國鐵路建設事業的重要職務。
為了取得理想的線路,詹天佑帶領部分工程技術人員,開始了京張鐵路工程的實地勘測。在線路的勘測工作中,詹天佑,跋山涉水,不辭辛勞。他白天親自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背著標杆、經緯儀,爬在峻嶺崖壁上,定點測量,晚上伏在簡陋的桌子上,查閱文獻,繪圖計算。幾乎天天如此,沒有休息的時間。詹天佑在測量過程中一絲不苟,十分認真,並嚴格要求工作人員,他經常說:“技術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一類的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由於當時缺乏適當比例的地形圖,隻能依靠多年積累的選線經驗,在野外決定線路的取舍。他一共勘測了三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從豐台出發,經北京廣安門(當時稱彰儀門)、西直門、清河、沙河、南口、關溝、居庸關、八達嶺,至張家口。線路進入南口,就是著名的關溝地段,沿途重山峻嶺,崗巒重疊,溪澗紛岐,地形複雜。一出居庸關,八達嶺橫蔽於前,上麵長城峭壁險要,觸目驚心。自岔道城經懷來宣化城,中有蛇腰灣、老龍背等處,石徑狹窄,下臨洋河,平時涸淺,一到夏天,山水漲發。過宣化到達張家口,有石壑子等山嶺,形勢險峻,亂石塞途。整個路段,工程極為艱巨。
第二條線路:由懷來轉經延慶州(今延慶縣),繞過關溝地段,由熱河(今承德)到北京的通道,從得勝口人關,過明十三陵到達北京,這條線路途較遠,軍都山山地斷斷續續。坡度也不小,施工難度並不比第一條線路容易多少。
第三條線路:從北京西直門西行20公裏,繞石景山,經過三家店,沿永定河逆流而上,再由懷來而至張家口。這條線路通過能力高,運輸功用較大,是一條比較理想的線路,但是永定河穿行於西山之間,迤邐曲折,山高坡陡,雖然比較平緩,但山路崎嶇,工程特別浩大。詹天佑不得不放棄這條線路。後來在1955年的時候,因運輸需要,建成京張鐵路第二通道,豐(豐台)沙(秒城)鐵路,就是當時的這條線路。
詹天佑經過反複論證,結合京張鐵路當時運量小、行車速度低、經費短缺、工期緊迫等條件,最後選用了第一條線路,即關溝地段,作為南口通往岔道城的線路走向。
京張鐵路工程全長約190多公裏,全線需要鑿通四座總長近l700米盼燧道。架橋125座,建涵洞200多個,動土方約200萬立方。。詹天佑把它分為:第一段,,由豐台修到南口,長約60公裏。第二段,由南口修到岔道城,長約19公裏。第三段,由岔道城經懷來、宣化到達張家口,長約128公裏。
京張鐵路於1905年10月2日開工。詹天佑和廣大工人一起,以極大的毅力戰勝無數艱難險阻,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第一段開始鋪軌,詹天佑在豐台釘下了第一枚道釘。當路基修到西便門外時,正好盧漢鐵路通車了,必須架設一座天橋橫過盧漢路的路軌。修至廣安門時,又遇上白雲觀,又必須繞道改動線路。在豐台車站鋪軌的第一天,京張鐵路工程隊的工程列車中有一節車鉤鏈子折斷,造成脫軌事故,費了很大力氣才恢複原狀,影響到部分列車的行駛。那些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修好鐵路的人,到處造謠說:詹天佑在釘道的頭一天就翻了車,這條鐵路不用外國工程師就靠不住。吃一塹,長一智,詹天佑接受了列車鉤鏈子折斷的教訓,采取了安全措施。9月30日,路軌鋪到南口,首段鐵路工程全部竣工通車。詹天佑從長遠利益出發,選擇當時國際通用的1。435米軌距,並采用了由美國人詹內發明的垂直式平麵自動車鉤,保證了安全。鋼軌和鋼梁都分別購自我國漢陽鐵廠和山海關橋梁廠。
詹天佑在京張鐵路第一段工程完工之後,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老師諾索布夫人。他在信中充滿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民眾已知道建築鐵路的迫切需要。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現在中外人士都在注視我主持的京張路工程。如果京張路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的損失。在我接受這一任務前後,許多外國人露骨地宣稱,中國工程師不能擔當京張線的石方和山洞等艱巨工程,但是我堅持我的工程,現在第一段工程已經完工……。
京張鐵路第一段工程完工後,為了加快工程速度,詹天佑決定第二段工程和第三段工程幾乎同時開工。第二段工程開工後不久,英國彙豐銀行有意拖延支付工款。詹天佑去找清政府郵傳部尚書岑春煊,說明早日建成京張鐵路的意義。經過岑春煊的努力,終於使彙豐銀行同意了京張鐵路的撥款,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由南口至岔道城的第二段工程,是京張鐵路中最艱巨的一段。特別從南口往北,經過居庸關、青龍橋到八達嶺,這20多公裏的一段線路,地勢步步升高,盡是懸崖峭壁。尤其是關溝一帶,地形險峻,需要開鑿大量隧道,工程更為艱巨。關溝地區是京張鐵路地勢最高地區,地形相當複雜。特別是最高峰八達嶺,峰巔終年積雪。這一帶地層幾乎全是花岡岩,由於岩石風化,一部分鐵鉛滲到了表麵,大片岩壁呈現紅色,因此又稱“赤嶺”。明朝延慶州巡撫童恩曾題有“天險”兩字。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北口,與居庸關以南的南口相對稱。兩山間建築一座關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居庸關。關城有南北兩門,南麵額上題著“居庸外鎮”,北麵額上題著“北門鎖鑰”四字。關城兩側長城蜿蜒起伏,城牆依山而築,氣勢磅礴,所以古書上說得好:“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此嶺(八達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