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章太炎
章炳麟,字枚叔,別號太炎,1869年1月12日生於浙江餘杭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在明末,浙江的抗清鬥爭十 分激烈。明亡後遭到清政府的大肆屠殺。章氏一家人都是很 有民族氣節的讀書人,太炎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這種教育和熏陶,萌發了強烈的反清意識。
1890年章太炎離家到杭州精舍,受業於國學大師俞樾。他學習勤奮,悟性很髙,先 後撰寫了大量學術論文和讀書劄記,在精研儒家經典方麵很有成績。
但寂靜的書齋被外界的隆隆炮聲震動了,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消息傳來後,年輕的章太炎再也不願安坐下去搞學問。1896年底,他憤然報名參加了康有為在上海創辦的“強學會”。次年年初,經同鄉、報人汪康年介紹來到上海擔任《時務報》的“撰述”,開始了他一生的革命實踐活動。
從封閉的書齋到沸騰的革命洪流中。章太炎很是興奮,一連發表了好幾篇政論文章,鼓吹維新變法、改良政治。初出茅廬的他書生氣十足,常常因為學術問題與康有為、梁啟梁等人發生爭執,他的治學屬古文經學一派,而康、梁為今文經學派,兩派漸漸發展到勢同冰炭,水火不容的地步。加之他又看不慣康的弟子奉康有為為“南海聖人”,遂很快脫離了《時務報》。
8月,章太炎與人在杭州合編《經世報》,繼續介紹新知,針砭時政。同時他還發起組織“興浙會”,在報上刊出章程,表彰明末抗清名將,使許多人驚駭不已。
1898年,要求維新變法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部分洋務官僚還試圖角“中學為本,西學為用”這一思想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政府,抵製政治上的改革,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是其中之一。他久聞章太炎的學識造詣,又聽說章太炎與康、梁有矛廣,就派人把章太炎請去辦報。章太炎起初很高興,認為張之洞是漢人,一定會幫漢人爭回一些權力,就大談起“排滿”。不料張之洞隻想“忠君”不想革滿洲貴族的命,他看到章太炎如此膽大,又恨又怕,趕緊派人把章太炎趕走。
章太炎回到上海不久,北京就發生了戊戌政變,慈禧太後囚禁了光緒皇帝,下令通緝康、梁維新派及與之有關的人。章太炎也被列名其中,無奈之下匆匆逃往台灣,1899年東渡日本。
在日本,他初次結識了革命黨人孫中山,談論起反清救國大計來,兩人竟頗為相得,民族革命的思想種子在他心中再次吐露新芽。他對同在日本的康有為等人組織“保皇會”頗不以為然。認為他們與清朝官吏是一丘之貉,從此與改良派分道揚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華北,進犯北京。7月26日,上海張園。湖南人唐才常邀集滬上名人召開“中國國會”,聲稱要“保國保種”,章太炎也應邀參加。在唐才常頌讀國會三條宗旨後,章太炎立即站起來反駁:“一麵排滿,一麵勤王,既不承認滿清政府,又稱擁護光緒皇帝,實屬大相矛盾,決無成事之理:說罷當眾剪掉辮子,宣布脫離,揚長而去。
為表明反清決心,他又撰寫了《解辮發》一文,公開宣布要“翦除”“滿洲政府”。不久唐才常組織的自立軍被張之洞絞殺。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凶惡麵目,同時也說明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而康有為一批人,繼續抱著保皇主張不放,幻想光緒複位後,中國就能轉弱為強。章太炎針對他們這一觀點作《正仇滿論》,係統地加以批駁,充分展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思想。
章太炎的反清活動又一次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再次以“亂黨”的罪名通緝他,他不得已第二次逃亡日本。在日本,他拜訪了孫中山,兩人相互推重,共商建國大計。爾後章太炎組織留學生進行反清活動。
1902年11月,章太炎在上海和蔡元培一起籌建“愛國學社”並兼授課。他常在講台上大聲疾呼“隻有革命”才能救國,博得聽眾的歡迎。1903年6月,他在《蘇報》上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文,指出滿洲政府罪惡滔天,所謂“皇上聖朝”、“隻可立憲、不可革命”、“滿漢同化”等純屬癡人說夢,隻有進行流血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泄兼備之良藥矣。”更把滿清皇室的象征光緒皇帝罵為“載湘小醜,不辨菽麥”。此論一出,轟動海內外,引起很大震動,許多人開始接受“革命排滿”這一政治主張。
清政府震驚之餘,恨之人骨,立即下令嚴辦。他們通過租界巡捕房逮捕了章太炎,《革命軍》一書作者鄒容,自為原告,對質於租界法庭。這就是有名的“《蘇報》案”。
章太炎承認文章是他寫的,但不承認有罪,幾經公審,法庭定不下罪名,最後判章太炎、鄒容分別監禁三年和二年。
在獄中,章太炎每天被強迫做苦工。常常受到獄卒的酷刑虐待。但他沒有屈服,時常反抗,還與鄒容互寫詩詞鼓勵對方。然而鄒容不堪獄中苦役,不幸去世,年僅21歲。章太炎痛哭不已,更增加了對反動派的仇恨。他還與蔡元培通信,參與光複會創立工作。
1906年6月底,章太炎出獄,隨後三次去日本,開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民報》是同盟會機關報,章太炎從第七期起接任主編,適值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正酣之際,辯論的核心是中國應該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還是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章太炎的文章借用佛學語言的平等觀和“排滿”的民族革命主義思想,有力地揭露了清政府和立憲派的本質,在當時產生了相當廣泛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