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和氣”生“人氣”,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其“和氣”的態度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如果你缺乏了“和氣”,不能做到與人為善,那必將摩擦不斷,紛爭不斷,甚至會將小矛盾上升為大衝突,小摩擦變成大仇恨。假如真這樣做了的話,那麼必將失去人心,失掉人脈!
做生意同樣也許要“和氣”
“和氣生財”,是中國民間古已有之、廣泛流行的一句口頭禪,既通俗易懂,又含義深刻。所謂“和氣”,就是“和和氣氣”,或者“心平氣和”,其要義則可理解為“和平”。商人求財,也應以“和為貴”。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他的酒很好,人也和氣、公道,但是生意卻很清淡。由於酒賣不出去,放著放著就變酸了,這人很苦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問地方上的一個老人,老人說是因為他家的狗太凶了,人們怕被狗咬才不去他家買酒的。
做生意,不僅要貨好正宗,而且還有其他很多影響生意興旺的因素,比方這裏指出的店的環境問題就是一個例子。你的酒店環境不舒服,誰還到你那裏去吃東西呢?因此搞好店群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來說,服務員的素質、店內衛生等等,都是開店形象的綜合因素,顧客心理感覺的好壞,與它們直接相關,而這又直接決定了你生意的好與壞。古人都知道以和顏悅色來籠絡顧客,讓他們放心,讓他們親近,讓他們舒適,這樣,顧客還能不把你那裏當作消耗銀子的好地方嗎?
“和”字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是人們公認的社交藝術的一個關鍵環節。它曆經5000多年而心心相傳,“和”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華人的血液裏,“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貫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全過程,積澱於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謂運用禮義教化可使各種關係達到和諧統一。因此,它體現著中國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也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形式。
“和”的精神蘊涵傳之於中國,卻在日本企業體現得最為完整。日本人與“和”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人傳統服裝稱為“和服”,日本的民族精神也被稱為“和魂”。日本企業協調合作的團隊精神也是其管理的一大特征。
日本企業經營效率極高,在世界市場一直保持經久不衰的競爭力,這得益於他們具有“和”的團體精神,這種特殊的團隊精神一直被認為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核心內容是和諧、團結和合作。“和”與西方的個人主義格格不入,因為“和”需要不同個體之間有相當大的一致。按照“和”的觀點,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要受到以下三個方麵的限製:即需要與他人相處,需要合作參與共同的活動,需要建立並保持和諧的關係。這種“和”的團隊精神認為幸福的本質是適當的行為,適當的行為是經他人認可的行為,是由一套個人間的倫理關係來確定的。
幾乎所有的日本企業都強調團隊精神。這種“和”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同行之間關係和諧與精誠合作,甚至在管理者和普通員工間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舉個例子:
索尼前總裁盛田昭夫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什麼理論計劃或是政府的改革,而是他與職工建立起的一種健康關係,在公司內部創造出一種家庭式的和諧感情,而這種感情會使管理階層與職工有著一種命運相連、同舟共濟的精神。盛田昭夫試圖使職工樹立一種“隻要是索尼公司的職工,不管他身在何處,都是索尼大家庭的成員”的觀念,為了培養索尼公司上下級一體的工作關係,盛田昭夫幾乎每天晚上都與許多年輕的中下級管理者一同吃晚飯,並且聊到很晚。
在日本,職員無論是被解雇還是主動辭職的現象都很少見,他們強調“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即使有了困難,也很少靠裁員來緩解,而是大家努力共渡難關。在西方則完全不同,上下級關係涇渭分明,員工“跳槽”或被解雇也都不是什麼難為情的事兒。
儒家“和為貴”的和諧團隊精神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一個高效和諧的團隊,可以使團隊成員間相互協作,融為一體,從而對團隊事務全身心地投入,形成對團隊的強烈榮譽感與歸屬感,為企業發展提供旺盛生命力的原動力。
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排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的主次關係,強調了“人和”首居第一。而荀子講的“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強調的是三種因素必須同時具備。其實兩種說法並不矛盾,都主張“順天時,占地利,得人和”,才可百事振興。光有客觀的優越條件,而無主觀的積極努力能行嗎?反之,隻憑主觀的一廂情願,而不考慮客觀環境,豈不和“無頭蒼蠅”一樣,毫無頭緒?
總之,作為老板,就要懂得:小生意做事,中生意做市,大生意做和。於世、於人、於商,“和氣”蘊涵五千年炎黃文化之精髓。和則生聚,散則消亡;和則興旺,散則衰萎。從商之道,和為上;為人之道,和為貴。義利相生,取和為上。為商如烹鮮,百料調和,百味聚生。凡事得天時、地利、人和者方可謀勢作局。
與人相處,和氣有度
大概你有這樣的體會:與他人關係過分親密則容易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沒有初次交往時那麼好相處。按理說應該是交往越深就越和氣,越容易相處,關係就越“鐵”,可事實並非如此。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就是許多人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因此,盡管我們要待人和氣,但須知:親密並非無間,和氣並非不要距離。也就是說要和氣有“度”,為人際關係留下一道距離,一道“透氣的縫隙”。
木板講究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時下,許多人家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這就是太“完滿”的緣故。高明的裝修師傅則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道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間,便可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其實,做人與處世,和木匠的工藝原理一樣,講究“留一道縫隙”。如果和氣親密到“無問”的地步,自然要互相“擠壓”,以致於加劇衝突而“拱起”。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
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擁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善於交際的人都懂得運用“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於時間或空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就會得到最充分的宣泄。在這裏,距離成了情感添加劑。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待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
有些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為他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盡,沒有給友誼留下必要的生長空間。
有位女士結婚不久就離婚了,離婚的原因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用她丈夫的話說:“你對我太好了,我都覺得受不了。”原來這位女士和氣到家了,非常喜歡關心照顧別人(母性感強的人都有這種特點),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務,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都由她一個包辦,別人決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裏一樣。好事幾乎都被她做盡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對她忍無可忍,終於提出要讓她離開這個家庭。
這位好心的女士,由於不懂得和氣有“度”,使其他家庭成員反倒感到心理不平衡。
交際過程中與對方留一道“縫隙”,適當地保持距離,才能讓心靈呼吸到氧氣。過度和氣熱情,“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友誼才能常新常鮮。
人際之間和氣要有“度”,更主要的是指不能不分是非界線,沒有原則,追求“一團和氣”。所以距離更主要的是指要劃清是非界線,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讓步。
當今有很多官員和奸商們一團和氣,稱兄道弟,親密無間,距離密切到置黨紀國法於不顧,沒有是非界線,給奸商們大開綠燈,甚至保駕護航。當親密到撇不開、說不清的地步時,麵臨的不是“雙規”,就是深牢大獄,人頭落地的也大有人在。這種“一團和氣”的代價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