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氣”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道德觀念,是指忠於自己身處其中的特定的人際關係構成。作為一種人際關係原則,義氣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鼓動力。而真正的義氣則是在朋友有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慷慨給予對方。

不要讓哥們兒義氣害了你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結,那就是義氣。過去,義氣是人們引以為榮的做人準則,到了現代,依然有人以義氣為先。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行事原則都應以法律為準,而義氣已經不再是交往的準則。

朋友相交,義氣隻是一個補充,而不能是準則。凡事都要有個度,朋友之間的義氣也一樣,如果過分地強調義氣其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在現代社會中,抱著義氣不放的人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

通常情況下,朋友在一起相處,互相幫助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很容易產生壓力。首先,因為義氣,有的人麵對問題時很難做出理智而清醒的思考,這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其次,義氣常常會和法律有衝突,一味以義氣為重而冒犯法律,到頭來很容易傷害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智的人是不會選擇義氣的。

有一個老實的農民,平時安分守己,什麼壞事都沒做。但是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找上他了。出於義氣,他就把朋友偷來的贓款藏在了自家的後院裏。

在他的思想中,自己隻不過是幫助朋友,對自己也沒有害處。誰知道不久之後,事情暴露了,他竟稀裏糊塗地變成了窩藏犯,不僅連累了自己,還連累了家人。

中國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說:“人情莫不念父母、顧妻子。”義氣再高,也不能罔顧自己的親人。事實上,有時隻是一時的義氣,就把美好的情感變成了“情劫”。

大多數現代人都崇尚道義之交,而不是義氣之交。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社會關係負責,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責任。如果要一個人拋開一切去選擇義氣,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很多人認為充滿哥們義氣的關係才是真正的朋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義氣帶來的不是真正的友情,而是衝動、不清醒、不理智,甚至瘋狂,導致的是劫難。

義氣表現的是俠義心腸,仗義之舉,本該是一種廣義的助人行為。但在不少人眼中,“義氣”一詞的含義卻發生了畸變,狹義地成了“為朋友兩肋插刀”。所以隻要你在百度中輸入“義氣”二字進行搜索,就會出現無數條類似“××為義氣持刀搶劫”,“××為義氣殺人”,“××為義氣幫朋友打架”的新聞。

在眾多有關“義氣”的新聞中,有一條標題為“男子講‘義氣’幫朋友打架,不幸被刺死”,其內容如下:

昨天中午快1點時,當2l歲的王浩被朋友譚俊傑緊急送到璧山青杠衛生院搶救時,已經停止了呼吸。

就在不到一小時前,出於哥們義氣,王浩來到譚俊傑上班的江源機械廠,準備“教訓”早上與譚俊傑發生口角的羅柄權。打鬥中,20歲的羅柄權摸出一把水果刀,刺中王浩的胸口……

昨天下午,目睹了整個事情經過的江源機械廠管理人員王彬華告訴記者,昨天早上9點多時,羅柄權與譚俊傑兩人一同搬運工件,當走在後麵的譚俊傑催促前麵的羅柄權搬快一些時,羅柄權答道:“我就要這樣慢,怎麼樣?”這句話讓譚俊傑萌發了要約人“教訓”羅柄權的念頭,並給他的中學同學王浩、周某、曾某等4人打了電話。

中午快12點時,當走出廠門的羅炳權看到廠外的王浩等4人時,害怕被打又退回了廠內。王浩等人走進廠內,在工廠的一個偏僻處與羅柄權扭打在一起。“羅柄權從身上摸出了一把水果刀剌中了王浩的胸口。”王彬華說,王浩送到醫院後已經停止了呼吸。

一名群眾說,被刺死的王浩馬上要過22歲生日了,平時在附近的白雲湖小區當保安,父母兩天前去了外地。

羅柄權的幾位鄰居告訴我們,這個孩子平時看起很老實,話也不多。羅柄權的媽媽說,他們老家在奉節,羅柄權的爸爸平時在主城上班,這間月租金80塊錢的房子裏住著羅柄權與他的媽媽和弟弟。羅柄權去年高考還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但是因為家裏窮而沒去上學,20天前才托人在江源機械廠找了份工作。

在古代,人們之所以會推崇那種“江湖義氣”,是因為時代背景使然。但在當今的法治社會,倘若義氣沒有社會正義做依托,就可能會淪為“騙子的屏風,屠夫的幫手”,是我們應當時刻警惕的。所以,在當今社會,我們提倡見義勇為,卻不提倡不講原則的“為朋友兩肋插刀”。此事關乎正義,也關乎一個人判斷是非的能力,我們一定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讓哥們兒義氣害了自己。

朋友之間當然要講“義氣”,但是,不能靠義氣來維持彼此之間的關係,更不能意氣用事。在朋友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講義氣的分寸,要分清事情、分清對象,不能盲目,更不能意氣用事,以免節外生枝,甚至得不償失。

懂得關鍵時候幫人一把

我們的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人:在我們得意的時候,他與我們稱兄道弟,而且滿嘴都是“有事兄弟幫你頂”的“義氣話”;可如果我們一旦失意了,他就沒了蹤影。還有一種人,在我們最燦爛的時候身邊沒有他,但失意時不離不棄的人卻一定是他。他從來不會說“義氣”二字,可他的行為卻證明他是一個講義氣的人。這就是區別,真義氣與假義氣的區別。

有一個人,特別喜歡浪漫,所以手機裏存著許多風花雪月的短信。但他存得最久、直到現在都舍不得刪的一條短信卻與風花雪月完全無關,那是一句如果不明前因後果甚至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話:“需要資金嗎,今天?我去給你送錢,三千夠嗎?”

發送短信的日期離現在已是三年了。三年前,他得了一場重病,停掉手裏的一切工作,住院,做手術。那時他才換了工作不久,又剛交了半年的房租,住院押金加治療費用,讓他立刻所剩無幾。

住院期間,有不少朋友來探望,但都隻說了幾句漂亮話就走了。就在他經濟最緊張的時候,一個平時交往不甚頻繁的朋友來看他。

“缺錢不?”朋友問。

他隻當他是普通的客氣,所以很隨意地答:“還好吧。”

朋友又叮囑說:“如果真缺錢就告訴我啊!”

他笑著點頭,卻並沒有認真。

過了幾天,他忽然收到朋友發來的短信:“需要資金嗎,今天?我去給你送錢,三幹夠嗎?”

他心裏一震,眼淚都快出來了:“朋友是認真的啊!他是實實在在的想要幫助我!”

紀伯倫說:“你的朋友是你有回應的需求,他是你用愛播種,用感謝收獲的田地,他是你的飲食,也是你的火爐,當他靜默的時候,你的心仍要傾聽他的心。”當然,朋友的真正含義並不是物質的索取,而是精神上的皈依,但朋友一定是在困難的時候肝膽相照,互相扶持,這才叫義氣。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可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憐的一個人。他眾叛親離,他的臣民都反對他,隻好逃到荷蘭去保命,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可是在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寫了一封簡短但流露真情的信,表達他對德皇的敬仰。這個小男孩在信中說,不管別人怎麼想,他將永遠尊崇他為皇帝。德皇深深地為這封信所感動,於是邀請他到皇宮來。這個小男孩接受了邀請,由他母親帶著一同前往,他的母親後來嫁給了德皇。“我不知道他那時候那麼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幫不上忙啊!”許多人遺憾地說。

這種人與其說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說他根本無意知道。人們總是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苦處,卻對別人的痛處缺乏了解。他們不了解別人的需要,更不會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裝不知,大概是沒有切身之苦、切膚之痛吧。

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隨時體察一下別人的需要,時刻關心朋友,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你應該多去探望,多談談朋友關心的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遭到挫折而沮喪時,你應該給予鼓勵:“這次失敗了沒關係,下次再來。”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你應該親切地詢問他們。這些適時的安慰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受傷者的心田,給他們帶來希望的力量。

小王在某企業擔任打字工作。一天中午,一位董事走進辦公室,向在辦公室的小姐們問道:“上午拜托你們打的那個文件在哪裏?”可是當時正值吃午飯時間,誰也不知道那個文件擱在哪裏,因此誰也沒有理睬他,這時,小王對他說:“這個文件的事我雖然不知道,但是,這件事交給我去辦吧,我會盡早送到您的辦公室的。”當小王把打好的文件送給董事時,董事非常高興。幾周之後,小王高興地向她的同事宣布:她升遷了。顯然,小王的熱心和辦事利落獲得了董事的讚賞,董事在董事會上對她大力推薦。

有時候不用很費力地幫別人一把,別人也會牢記在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因此,無論是工作還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懂得在關鍵的時候幫人一把,這樣不僅能夠得到別人的欣賞,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威信,締結好人緣。

真正講義氣的朋友就像一把拐杖,總是在我們走人泥濘道路時第一時間出現在我們手裏;當我們失意、痛苦、受挫、無助時,他們總是堅定地站在我們的身後,用同樣柔弱的肩膀與我們一起承擔。就算我們已經是窮困潦倒,他們也絕不會袖手旁觀!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當別人遇到困難,講“義氣”的你給予他傾力的幫助,這是一種對自身生存價值的無形投資,最大的回報就是你由此變得更加高尚,更加仁愛,更加善良。這樣的你也會輕易得到寬廣的人脈資源!

有句俗話說得好:幫人就是幫己。但有的人就覺得很納悶:明明是我去幫助別人,怎麼是幫助自己呢?我受的好處在哪裏呢?其實,一個人在幫助別人時,無形之中就已經投資了感情,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隻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主動回報你的。

一天傍晚,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

當一位美麗的女孩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

這位女孩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

女孩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

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但他放棄了這個念頭。

數年之後,那位美麗的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都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

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在他饑渴時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

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簡直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產。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美麗的小姑娘數年前種下的“善根”,終於結出了“善果”,雖然她當時不求任何的回報。種下善良,會收獲善良;種下愛心,會收獲愛心。當你以一顆愛心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愛心來回報你。

很多年前,在一個旅館的大廳裏,走進了一對老夫婦。外麵雷雨交加,天色也不早了,兩個人便走到旅館大廳的前台,想訂一間客房。前台有一個年輕人在值班。“很抱歉,”他回答道,“我們飯店已經被參加會議的團體包下了。往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把客人介紹到另一家飯店,可是這次很不湊巧,據我所知,另一家飯店也客滿了。”

他停了一會兒,接著說:“在這樣的晚上,我實在不敢想像你們離開這裏,卻又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可以在我的房間裏住一晚,雖然不是什麼豪華套間,卻十分幹淨。我今晚就呆在這裏完成手上的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員今晚是不會來了。”

這對老夫婦因為給前台服務員帶來不便,顯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們謙和有禮地接受了服務員的好意。

第二天早上,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時,這位服務員依然在值班,但他婉言拒絕道:“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住的,我一夜呆在這裏,已經賺取了很多額外的鍾點費,那個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內了。”

老先生說:“你這樣的員工,是每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

年輕人聽了,笑了笑,並沒在意。

兩三年過去了,那個前台服務員依然在同樣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來信,信中清晰地敘述了他對那個暴風雨夜的記憶。老先生邀請櫃台服務員到紐約去拜訪他,並附上了一張來回機票。

幾天之後,他來到了曼哈頓。在坐落於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間的豪華建築前,他見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大樓解釋道:“這就是我專門為你蓋的飯店。”

老先生看著一臉愕然的年輕人,很溫和地微笑著說:“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愛斯特。這其中並沒有什麼別的意思,隻因為我認為你是經營這家飯店的最佳人選。”

這家飯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喬治。伯特,他成為這家飯店的第一任經理。

幫助別人就在幫助自己。你的每一次善舉、每一個愛心最終都會成為你幸福的回憶,帶給你生活的希望與動力。付出的愛心不僅能溫暖別人,也同時溫暖自己。

有個名叫辛格的外國人和一個旅伴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個山口時,發現了一個凍僵在雪地裏的人,辛格想伸出救援之手。可是他的旅伴卻認為如果帶上這個人就等於增加了一個累贅,弄不好會把自己的命也搭上,於是便徑自走了。辛格不改初衷,一個人背起了那個凍僵的人,使盡力氣往前走去。漸漸地,辛格的體溫終於使那個凍僵的人活了過來。隨後,兩人便並肩前進,而當他倆趕上辛格先前的那個旅伴時,卻發現那人已經凍死在雪地裏了。

辛格的義氣,不隻使他贏得了珍貴的友誼,更使他因此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一個缺乏愛心、不願向別人伸出溫暖的幫助之手的人,會被冰雪一樣的人際關係所凍僵!正如美國19世紀哲學家兼詩人愛默生所說的那樣:“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講“義氣”的人懂得什麼叫“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義不容辭的伸出援手,當然有些人也並沒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他人回報,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為人處事講義氣,那麼你的人脈資源也會隨之而來!

生意場上能夠曆練真友情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生意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先做好朋友,才能做好生意。好萊塢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或做什麼,而在於你認識誰。”的確如此,凡是中國商人,不管是商界的領軍人物,還是無名的小生意人,無人不知朋友的重要性。

生意場中,如果因為利益而影響了友情的質量,那這份友情肯定是靠不住的。那些無論你是處於得意或是失意的時候,他們都能夠向你提出誠懇的建議,動聽也罷,刺耳也罷,這些建議真的是你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東西,它的內涵便是友誼。

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王漢,複員後又回到了農村。他特別羨慕城裏人,希望能過上他們悠閑富足的生活。而呆在農村,隻能是常年麵朝黃土背朝天地種田。他不願意下這份辛苦力氣,便東挪西借搞來5萬元資金,跑到城裏租下一個500平方米的店鋪,開始經營糧油百貨和小商品。因為王漢根本沒有經商的才能,一直處在虧損狀態,隻能四處借錢周轉。

一次在酒店吃飯時,王漢認識了酒店的經理陳剛,陳剛也是從農村裏出來。剛出來時他開了一個小店鋪,吃苦耐勞的陳剛,不到兩年的功夫,手裏就有了一定的積蓄。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有共同語言,他們越說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的架式。言談話語中王漢表現得一直很義氣,胸脯擂得咚咚響,發誓今後要把陳剛當成親哥哥一樣對待。

後來有幾個小混混在陳剛的酒店鬧事,王漢憑借自己在部隊時練就的手腳,將鬧事的幾個人打得抱頭鼠竄,以後再也不敢來惹事生非。為此陳剛非常感動,覺得王漢是個夠義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