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帶球跑與強力搶斷——劉邦與項羽的權力爭奪戰(2)(1 / 3)

與項羽分道入鹹陽,劉邦基本上沒有遇到強大的秦朝兵團,但是並不代表沒有抵抗力量。他在高陽得到謀士酈食其,這是劉邦陣營的第一個來自秦朝的知識分子,“前倨後恭”的成語故事在此上演。不過,劉邦最終對酈生的禮遇和同時期斬殺二十萬秦兵的項羽相比,很奇怪的是,一個無賴對知識分子尚且禮遇有加;另一個自命“萬人敵”的來自貴族世家的項羽表現出來的舉動竟然如此“弱智”?沒有采納韓生定都鹹陽的建議,反而將他處死,更甚的是坑殺秦軍二十萬。兩相對比,便可以大略預料到他們的未來。

劉邦入鹹陽,在雒陽東失利,轉而攻擊南陽,南陽守將退守宛城。劉邦打算繞過宛城,張良出來勸諫了,他說:“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采納,圍困宛城,宛城守將投降。

此後,劉邦部隊一路西進,沿途郡縣大多投降,及至攻克武關後,秦朝丞相趙高殺二世,希望和劉邦裂土“分王關中”,劉邦不答應。趙高為子嬰誅滅後,秦朝組織兵力,作最後一次反撲。在這個問題上,劉邦再次聽從了張良的建議。

張良說:“秦兵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秦將果然有意講和,劉邦準備答應,張良在旁邊又說:“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就是在這樣的戰術決策上,劉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納張良等謀士的建議,秦朝的最後一戰最終潰敗。

進入鹹陽後,“沛公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他的同襟樊噲勸阻他,劉邦起初不聽,張良說:“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最後,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勸阻,“忠言逆耳”和“良藥苦口”沒有讓沛公成為第二個項羽,采用誅殺的手段來維護權威,這已經不是一個“無賴”的劉邦了!

項羽崇尚“武力”,高高在上;劉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吧,在一次宴會上——那時候劉邦已經稱帝南向了,他告訴臣子他的取勝之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采納智謀是劉邦勝出的顯而易見的方麵了。

機會如何把握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不但要看他的出身和抱負,還要看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他是否能夠把握住別人無法把握的先機。劉邦和項羽在這一點上的區別十分明顯,也許是因為從小就養尊處優,所以項羽對機會向來是愛理不理,隻等著機會找上門來,從不肯看看是否有機會可以讓自己把握。而劉邦卻不同,劉邦善於觀察,能夠隨時抓住有利於自己的機會,並且讓這些機會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利益。

各路軍隊大舉攻打秦地時,楚懷王和自己手下的將領們約定,如果誰能先攻進鹹陽,就立誰為王。項羽是最能打仗的一個,本來應該是他獲得這個殊榮,但是,他不幸遇到了秦軍的主力部隊,所以展開了殊死搏鬥,才戰勝秦軍。這個時候,劉邦已經聽從張良的計謀,繞路攻入了鹹陽。而且,劉邦攻下鹹陽之後,還下令關閉函穀關的大門,不讓其他諸侯和將領入關。劉邦的這個做法十分愚蠢,他以為這樣就能確立自己在秦國腹地的統治權,但是他當時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和項羽相比,無論士氣、戰鬥力、將領素質,劉邦都和項羽差著很大一截。

項羽聽說劉邦進入了秦朝都城鹹陽,而且還拒絕其他諸侯入內,十分生氣,他知道劉邦是想獨占功勞,讓楚懷王封他為王。項羽認為,自己和秦軍主力正麵交鋒,而劉邦卻繞路前進,靠著投機取巧才占領鹹陽,根本沒有什麼功勞,現在卻要和自己爭,心高氣傲的項羽是不能接受這種現實的,於是他指揮軍隊攻破函穀關的大門,長驅直入。

當時,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霸上,還沒來得及和項羽會談,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還要籠絡秦朝皇帝子嬰,並且把秦朝的所有珍珠寶器都劃歸自己名下,擴大財力。

曹無傷究竟是不是混入劉邦隊伍中的間諜,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他私下把劉邦的計劃向項羽告密,實際上已經起到了間諜的作用——提供有用信息。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做了一個糊塗的決定,項羽從曹無傷那裏知道了這個計劃的全部內容,於是打算做出反應,而劉邦卻懵然無知。從這一步來看,項羽占據了先手,劉邦落在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