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處於不對等的地位時,因為這種信息資源占有的不同,就會形成一種地位的區別。反過來,如果人們處於不同的地位,那麼也會影響到他們對信息資源的掌握和控製的程度。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明朝建國之後,通過逐漸的調整,特務政治越來越完備,錦衣衛和東廠作為特務機構,采集了大量的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上報給太監頭目和皇帝的,普通的百姓根本無法得知這麼多的信息,又因為不知道如此豐富的信息而對國家缺乏足夠的了解。
當對信息的掌握已經能夠達到壟斷的狀態時,就會出現對信息的解釋權的爭奪。比如,某個地方下了大雪,民間的百姓可能有一種說法,說這是一種好的氣象。知識分子可能是一種說法,說這是上天意誌的體現。術士們又可能有另一種說法,說這場大雪裏麵包含著什麼潛在的信息和暗示。麵對同一個信息,解讀會有很多種,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解釋權的爭奪了。這樣的情況在中國古代屢見不鮮,對上天的預言——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天象和氣候現象——進行解釋,也成為信息博弈的一個內容,因為人們往往不是簡單地進行科學的研究而去解釋天象,而是懷著自己的政治目的對天象和氣候進行分析,這種把自然現象人性化解釋的做法,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博弈,但圍繞的是對信息解釋權的博弈。
中國古代有個把自然現象和社會、政治現象聯係起來的理論,叫做“天命說”。
“天命說”是指在社會和政治上出現變化或者即將出現變化的時候,上天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征兆來提醒世人。這征兆分兩種,一種是預示舊的統治將要結束的,稱為“災異”,比如母雞突然變成公雞、大旗被風吹斷、地震海嘯等等,而另一種是預示誰將會是新的統治者的,稱為“靈征”,比如出現鳳凰、麒麟、連理樹、金光之類的跡象。這個說法出現得很早,至少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就有追溯上古時代的著名靈異物品“洛書”、“河圖”的說法,據說那是上古帝王伏羲得到天命的象征。
那麼,當社會發生大的轉折,許多人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爭奪公共的政治資源時,“天命”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就成為人們爭相解釋、爭相占有的稀缺資源了。
謠言誕生的溫床
什麼樣的時代最容易產生謠言和政治預言?黑暗的時代。那麼,為什麼黑暗的時代最容易誕生謠言和政治預言?
這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因素,一是人們對社會現狀不滿,想要擺脫黑暗統治下的悲慘生活,因而有時會通過口耳相傳,把一些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傳”成了謠言。有一句成語,叫做“三人成虎”,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方麵,有時候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各種政治預測,或者是一種模糊的想法,或者是明確的意向,這種政治預言,往往十分具有社會基礎。
黑暗時代是誕生謠言的溫床,也是人民急於把謠言和口號變為現實的年代。就在號稱“三十餘年,風行萬裏”的隋朝,那位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在位時期,產生了十分多的謠言與政治預言,這一切,都是隋煬帝的政治措施帶來的。
即位後不久,楊廣便認為西京長安有些舊了,住起來不夠氣派,於是派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數百萬人參加勞役。又征集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花草禽獸,充實禦苑。此時隋朝經文帝統治二十多年,國家富庶,有此經濟基礎,楊廣決心要將東京的宮室苑囿,修建得比長安更富麗壯觀。不出三月,一座新興城市、繁華帝都在洛水之濱拔地而起。楊廣強行命令遷徙洛州及周圍諸州商賈居民數萬戶充實東都,自己則帶領蕭後與眾嬪妃,遷居顯仁宮。
早在營建東都的同時,楊廣就決定,要修一條溝通南北的水路,可以由水路從東都直達揚州江都。於是,楊廣命尚書右丞皇甫儀征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夫,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又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疏浚、改造早在春秋年間吳王夫差時所鑿溝通江淮的邗溝。這樣,一條連接東都和江都,貫通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河流的通濟渠修成了。加上文帝時代即已修成的溝通東西兩京、連接渭水和黃河的永通渠,從西京長安至揚州江都的水路俱已溝通。大業四年(608年),楊廣又征發河北諸郡百餘萬人,開鑿永濟渠,全長兩千餘裏,溝通黃河以北諸水係,向北直達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610年),楊廣又命人開鑿江南河,北起京口(今江蘇鎮江),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利用六朝以來開鑿的舊運渠,加以疏導拓寬,溝通長江與錢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