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十分惱怒,但是不敢向趙王發怒,隻能遷怒於藺相如。他揚言說:“我如果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之後,知道廉頗已經生氣了,就故意不肯和他相會。
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回避。藺相如幾次三番地這樣讓著廉頗,就是想讓廉頗感覺到自己怕他,這樣一來,廉頗原來的衝天怒氣就能消退一些,也隻有這樣,才能讓藺相如有機會進行下一步的行動,讓稍微冷靜一些的廉頗能夠聽得進自己的“心聲”。
果然,廉頗得到了一些勝利的喜悅,但是,藺相如的門客們卻不高興了。他們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當然,這是藺相如意料之中的事情。他知道,自己這樣損抑自己,手下人肯定會覺得難以忍受,而且要替自己出頭。這個時候,藺相如就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了。要知道,藺相如是一個口才非常好的外交家,不然的話,他當年也不會完成完璧歸趙的任務了。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這句問話十分厲害,一來沒有直接說自己怕不怕廉頗,二來把自己當年的功績說了出來。
門客們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
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嗬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麵,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麵。”
藺相如的這些話,大義凜然,而且言之成理,讓他的門客們聽了覺得藺相如並不是一個怯懦的人,反而是不願意和廉頗計較,懂得顧全大局。而且,按照藺相如的估計,他的門客們很快就把這番話傳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為的就是要表白,他們的主人藺相如並不是懼怕廉頗,而是為了國家,不願意和廉頗爭搶名分。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十分感動。廉頗是一個感性的人,不大會耍弄陰謀詭計,所以他把別人說的話都當成肺腑之言。他覺得藺相如的話說得十分好,也覺得自己以前對藺相如所做的事情確實太過分了。於是,他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廉頗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大人您是如此的寬厚啊!”
這樣的結果,是藺相如願意看到的,通過這樣一番交流,在國內,藺相如沒有了廉頗這個敵人,反而多了一個朋友。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這也讓國外的諸侯們知道,趙國的將相之間十分團結,文有機智過人的藺相如,武有驍勇善戰的廉頗,所以其他諸侯國都不大敢找趙國的麻煩了。
這一年,廉頗向東進攻齊國,打敗了它的一支軍隊。過了兩年,廉頗又攻打齊國的幾邑,把它攻占了。此後三年,廉頗進攻魏國的防陵、安陽,都攻克了。再過四年,藺相如領兵攻齊,打到平邑就收兵了。這個軍事成功,正是以趙國內部的安定和廉頗、藺相如兩人的交好為基礎的,如果他們兩個人整天明爭暗鬥,那麼趙國就沒有閑暇去對付外麵的敵人了。藺相如巧妙安排了一個局,讓廉頗心悅誠服,認可了藺相如,而藺相如自己也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外交事務上,使趙國擁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機會。可以說,雖然藺相如做局是為了保持平衡,但是達到的效果卻是十分精彩的。
成功之術:諸葛亮的危機博弈
如果說人生就像競賽的話,那麼國家之間的競賽,無疑會是人生中各類競賽間最為激烈也是最為刺激的一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是一種無上的光榮,因為那象征著肩負起這個任務的人是一個可以救國救民的精英。所以,很多中國人都十分推崇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因為他能夠在希特勒的鐵蹄踐踏歐洲的時候,挺身而出,帶領英國的百姓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