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的諸葛亮,也是一個擅長危機博弈的人才。
眾所周知,火燒赤壁的故事,是從劉備被曹操的軍隊逼得走投無路,派出諸葛亮到東吳去提倡孫劉聯盟開始的。雖然劉備和孫權同樣都麵臨了曹操這個強勁對手的脅迫,可是仔細思考一下他們的處境,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劉備曾經和曹操合作愉快,在徐州一起消滅過呂布。曹操也對劉備多方籠絡,帶他去見漢獻帝,讓劉備當了皇叔。本來劉備和曹操的關係大可如魚得水,從此一帆風順。可惜雙方的意識形態實在差距太大了,以至於劉備理直氣壯地簽下了七人反對曹操的聲明書,被逼得和曹操決裂落跑,一下子逃到袁紹那邊,一下子又投奔劉表。劉備可以說失去了曹操所有的信任,想要和曹操再度和談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反觀孫權的情況便大不相同。在徐州的時候,曹操便聯合孫堅一起討伐袁術,兩人在這裏曾經有過合作基礎,之後彼此也沒有結過什麼梁子。因此,孫權想和曹操談和的話,氣氛其實還蠻不錯的。再說,孫權就算投降曹操,他還一樣是漢獻帝的臣子,在麵子上沒有什麼掛不住的地方。雙方如果在實質利害上真能談出一個方案,對孫權而言,談和未必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葛亮出使到東吳,了解孫權的想法,並且激起孫權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的意誌就格外重要。難堪的是,這是一趟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否則,劉備的前途就堪慮了。當然,諸葛亮這樣的處境很快就被所有東吳的文武百官識破。更糟糕的是,東吳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文武百官主張投降。雖然情況對諸葛亮很不利,可是諸葛亮理解到,畢竟這些文武百官隻是權力外圍人士,根本無法影響整個東吳的決策。因此麵對這些外圍分子時,諸葛亮不急著對他們去分析利害得失,或者鼓吹聯盟,他決定打品牌、形象戰。於是有了諸葛亮與東吳這些各路好手的群英會。
日後諸葛亮很少以這般理直氣壯的方式展現他雄辯的本領。我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演出這場精彩辯論。諸葛亮用盡了各種邏輯推銷自己陣營的產品與形象,他一再強調劉皇叔的正統與理想性,曹操的邪惡與墮落。在這場辯論中,東吳方麵用盡了各種辯證的技巧刁難,雙方因此展開一場舌辯。其中許多邏輯和辯證,都是談判與辯論時不可錯失的重要技巧。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諸葛亮見到孫權時,立刻就要刺激孫權,造成了一個不愉快的會麵。三國演義裏麵提供了孫權綠眼睛紫胡子的長相,而針對這種麵相,必須用話去激他,才能產生效果。事實上,諸葛亮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孫權的心態與底線,因此,才會第一次見麵就使出這樣的招數。假如孫權不想打仗,一聽到曹操擁有那麼強大的兵力,他根本不生氣,甚至感到害怕,覺得既然對方那麼強,幹脆投降算了;要是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感到非常不悅,那表示孫權內心戰鬥的意誌其實還是很強烈的。
果然諸葛亮在最短的時間了解了孫權的意向。在諸葛亮分別說服孫權和周瑜這兩個權力核心的人物的過程之中,出現了很有趣的事情。除了分析兩軍的強弱與戰況外,諸葛亮最讓孫權感到震撼的話是:你手下很多官隻想投降,因為投降了,他們的官照做錢照領,他們可沒替你孫老板想啊,一旦投降,你還能繼續做老板嗎?這句話,一下子說到孫權的內心深處去了。同樣,在麵對周瑜的種種為難時,諸葛亮也同樣地提出了攬二喬於東南兮這樣的句子激發起周瑜的怒氣,終於作出決定,要對曹操宣戰。
由此可看出諸葛亮不僅細膩地抓住了外在的品牌、形象,同時他還巧妙地抓住了權力核心內在微妙的心理。從“公”的方麵來說,諸葛亮當然以漢相、曹賊這類說法來對東吳曉以大義,從“私”的方麵,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清楚地對周瑜及孫權分析出不同的決策對他們個人的利害關係。這樣周全的考慮與細密的布局,是諸葛亮順利達成任務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