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甩掉壓力,輕裝奔赴前程 (2)(2 / 3)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又有誰心甘情願地接受失敗。有這樣的一個人:

他在市場上買了一個小壇子,用一根繩子拴著背在身後,走著走著,突然繩子斷了,壇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可是他還在往前趕路。後麵的人好心地追上他,說:“年輕人,你的壇子摔碎了,你停下看看再趕路也不遠呀。他假裝沒有聽見,還是繼續往前走。這時候,後麵的人搖搖頭:“原來這個年輕人是個傻子。”大家說這個年輕人是不是個傻子?當然不是。因為年輕人知道:“壇子已經摔碎了,我即使停下來回過頭去,又能怎麼辦呢?所以,隻有忘掉它專注地往前走,我才能離成功更近。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為失敗的情緒所左右。有些人遭遇一點的小挫折便開始坐在地上不肯重新站起來,認為自己的一生從此就這樣了。

美國總統林肯,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可是,讓我們看看他的簡曆: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又一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議員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失敗;34歲,競選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不難看出,林肯的一生就是與失敗較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夠最終獲得成功,道理很簡單: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的從失敗中奮起!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失敗是人類必須要麵對的,擁有虛懷若穀、大智若愚,恬淡平和的心境,這都需要自己大徹大悟的智慧。心境的好與壞,都要取決於精神的升華,品德修養,積蓄能量等。“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這是生活哲理的精髓。

一個有夢想的人,在給自己下失敗結論的時候也是一個夢想結束的時候,此後他也許就不再嚐試實現這個夢想或者其他的一些夢想了。但是對於一個珍惜自己的夢想和努力的人來說,是永遠沒有失敗的,失敗隻是暫時的,就像學走路的嬰兒摔了一跤一樣,他沒把它放在心上,更沒害怕,而是更加堅強了,也更加聰明了,因為他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可以盡量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將一條魚放在一個特殊的魚缸裏,中間用一塊透明的玻璃把魚缸隔成兩半,一半是鮮嫩的水革,一半是這條魚。魚兒餓的時候,就遊過去吃水草,結果被中間的玻璃擋了回來。魚兒開始並不罷休,接著又朝水草遊過去,當然每次是被撞得“鼻青臉腫”,卻仍然沒有吃到那些美味的水草。如此折騰了一周,魚兒累得不想動了,餓了也隻是望望那誘人的水草,卻再也沒有采取過什麼行動。

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把隔在魚缸中間的玻璃取了下來,結果是什麼呢?這條魚每天都可以在這些鮮美的水革中間遊來遊去,卻從不張開嘴去吃這些水草,它已經認定了這些水草是吃不到嘴的,所以這條魚最後就餓死在這些鮮美的水草中間。

很多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像這條魚一樣,不可避免地會遭受挫折,遭遇失敗。但是人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脫離人群而生存的,所以我們可能會因遭受到嚴重的挫折而沮喪消沉;可能因勞而無獲,因希望破滅而心情沉重;也可能因一次失敗而從此一蹶不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周圍的一切,當機會真正來臨時,也會視若無睹,正如這條魚一樣,最終寧願餓死,也不敢去試一試,去拚一拚。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在失敗之後如何去麵對。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會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還時時受到自身的挑戰,所以我們在遭受失敗和挫折時,首先應在心理上戰勝自己,直麵自己,認真地分析失敗的原因,不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自哀自憐。我們要自信地從挫折中站起來,走出一個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