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好口才——大贏家(3)(2 / 2)

一位記者向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顯然,這一提問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潔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而易動感情的敏感問題。蒙博托聽了發出長時間的哈哈大笑之後反問說:“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用一句沒有根據的傳言來質問蒙博托是否廉潔,蒙博托沒有被對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編出一個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諷刺記者所提問題的荒謬與別有用心,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維護了自己的名譽。采用這一方法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切忌被激怒。

(13)閃避回旋:閃爍其辭巧規避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進行言辭交往時,經常都會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不便回答的問題。對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這時,隻有想方設法地閃避,才是上策。一般說來,當你對別人的問題采取閃避回旋的策略後,別人都不會不知趣地窮追不舍(真要有那種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閃避是言語交際中從禮貌的角度出發的,它的要求是:對別人所問,應當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達到躲閃、回避別人所問的目的。既要讓別人不致難堪下不了台階,又要維護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則。

1962年中國在自己的領空擊落美國高空偵察機後,在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突然問外交部長陳毅:“請問中國是用什麼武器打下U-Z型高空偵察機的?”這個問題涉及國家機密,當然不能說,更能亂說。但對記者的提問,又不能不答。於是陳毅來了個閃避:“嗨,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用竹竿當然不可能捅下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陣便罷了。

話不投機時多用閃避回旋的方法說話可以規避許多隱晦語。麵臨下列各種情況時,可采用閃避回旋法。

①肯定答複會帶來災禍時

在某些特殊場合,如果對需要直接並且肯定答複某個問題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後果。楚漢相爭中,項羽滅秦自尊西楚霸王後,封劉邦為漢王,擬讓其赴南鄭就國。項羽的謀土範增反對說,南鄭內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嶺之險,劉邦去那裏不似老虎歸山?項羽說,我已經封了,怎麼辦?範增說,明日早朝你可問劉邦願不願去。如他說願,那你還斥責他不聽命令,將其殺掉;如他說不願,那你也斥責他不聽命令,將其殺掉。第二天,劉邦上朝,項羽便依計問劉邦。劉邦回答說:“臣為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惟命是聽。”劉邦的閃避,使項羽想殺他的兩個借口都落了空,從而避免了一場災禍。

②明確表態會造成惡果時

需要明確表態時要看具體情形。否則,亂表態,就會出現問題。一次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孔子想:如果自己說有,那麼孝子賢孫就要跟著去殉葬;如果自己說沒有,那麼不肖子孫就會拋棄死者的遺體不埋葬。於是說道:“你要知道人死了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的話,等你死後自然就知道了。”

③正麵回答會公開隱情時

有些時候,麵對別人的提問,如果正麵回答,就會暴露某些秘密和隱私。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已經35歲而未婚,許多人都很關注她。一次她來中國上海參加藝術活動,有人便問她何時結婚。她說:“如果我結婚,就到中國來度蜜月。”

(14)以理拒之:用機智堵住對方的嘴巴

對於那些有意刁難、有用心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掩飾心中的反感和左右為難,也不必絞盡腦汁地思考應對之計,而可以直接指出對方的問話不合時宜或者沒有禮貌,暗示這種不合理的提問會給別人帶來難處,從而正麵拒絕回答該問題。

曾被劉少奇譽為“紅色資本家”的名人王光英,在“文革”中也曆盡劫難。複出後,他受命赴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誰知一下飛機,香港記者就向他提出了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次來香港辦公司您帶來多少錢?”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肯定的或否定的答複都不妥,錢的數目說多了或說少了都會給人鑽空子。好在王光英見對方是個女記者,急中生智答道:“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

記者開口探問王光英辦公司用了多少錢,讓他感覺很窘迫。於是,他避開了這個話鋒,用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間接地批評記者的提問違反了常規,表明自己不會回答這種不符合“遊戲規則”的問題,從而使對方有口難辯。

正確地利用自己的好口才,在社交活動中靈活運用,並在交流過程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你將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重;同時你將是社交活動中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