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出使匈奴時,年齡不過四十幾歲,經過19年的磨難,頭發已經全白了。蘇武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漢朝的百姓。他那忠臣之道,傳頌千年。
(4)梅花香自苦寒來
現實人生中有許多這方麵的青年楷模供我們學習、效仿。腿有殘疾不影響你成為一個電子專家;眼睛失明也許會促使你成為音樂家;個子高可以去當職業球員,個子矮可以成為造詣很高的兒藝演員。總之,人生道路千萬條,不必去鑽牛角尖,能忍善忍定會化腐朽為神奇,同樣可以繪製一幅美妙的人生藍圖。
艱苦的情形,不利的環境,貧窮、饑餓以及種種缺陷,都是造就偉人的因素。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是個孤兒,很小的時候就被送人了。
養父先是在大宅門裏當廚子,後來失了業,一家子窮得沒飯吃。侯寶林從五六歲起就開始求職謀生了。他賣過冰棍、煮過豆汁兒,賣過報紙,揀過煤核,上粥廠排隊打稀粥,還要過一年多的飯。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賣藝的道路。
賣藝的最初動機並非出於“熱愛藝術”,而是出於一個“餓”字。侯寶林先是拜師傅學唱京戲,除了學“唱念做打”之外,還得給師父做飯洗衣,端茶倒水、端屎端尿,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了兩年半的京戲,侯寶林可沒少挨師傅的打,因為當時學戲也叫“打戲”,不打不成材,挨打是天經地義的。從開始學戲後的第三個月起,侯寶林就上台演出了。不到一年就拿上戲份(酬金)了。不過戲份得全交給師傅,這是規矩。
唱戲掙錢也不容易,平地茶園的買賣是“刮風減半,下雨全散”,藝人餓得前心貼後心是常有的事。為了多掙幾個錢,除了唱京戲之外,侯寶林偷偷地學起了說相聲。相聲有兩人就能說,不比唱戲連演員帶伴奏總得七八個人。
侯寶林開始學相聲沒有拜師傅,隻靠聽別人的,回去後自己再琢磨,頭天聽了第二天就能學著說。當侯寶林成為相聲大師後,有人誇他“無師自通”、“聰慧過人”,侯寶林心裏想:“哪兒啊?還不是餓逼的。要想吃上頓窩頭、貼餅子,就得下苦功夫學。”
侯寶林讓餓給逼成了相聲大師,趙忠祥嗓子沙啞卻成了自成一派的播音專家,都是因為殘缺形成了特殊的刺激力量,構成反彈,並通過爆發發生作用。
當今,不知有多少人,他們的種種成功,都受賜於他們種種缺陷的刺激。這種缺陷刺激,使得他們發揮出75%以上的潛在能力;假如沒有這種缺陷,則恐怕連25%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
當強大的動力、非常的變故、重大的責任壓上一個人的肩膀時,潛伏在他生命最內層的種種能力,往往會突然湧現無往而不勝地做出種種大事來。
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為了要補救自己身體上的缺陷,許多人因此而造成了可敬的品格、奇異的成功。感覺到自己其貌不揚、甚至醜陋的女子,往往能在學問事業上英雄般的努力奮鬥,做出種種在平常的情形下絕不能做成的事業。
特殊缺陷的刺激不是人人都有,所以世界上真能發現“自己”,把內在的最好最高的能力發揮出來的人也不多見。我們總是不明白自己的“生命產業”的豐富。我們往往擱置我們大部分的“生命產業”,一輩子也不去發現利用它。這無疑是人生的一種遺憾。
5.要耐得住寂寞
人懷才不遇是經常的事情。一是由於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人發現,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雖然胸懷大誌,滿腹文韜武略,但是生不逢時,像薑太公那樣,不願意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助紂為虐上,而要與明主相顧,像鳥要擇木而棲那樣,賢士要審時度勢,擇主而事。這樣就要忍受一時的貧窮、困苦,忍受住自己的不得誌,而不能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棄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誌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誌,也會廉潔自守,剛正不阿,不會依附權貴,更不會與奸人同流合汙。不怕失敗,也不畏懼別人的嘲諷,矢誌不渝地向著既定奮鬥目標前進,他就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體創傷,等待時機。
在時機不對,機遇不佳的時候,要沉住氣,耐住性子,慢慢去尋找一個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切不可操之過急。
南北朝時期,王猛慧眼識君,他不是見一個君主便要委身於他,而是經過耐心的分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上司,這也是懷才不遇之忍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