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處世忌術(14)(3 / 3)

王猛本來是漢族的知識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年幼時因戰爭動亂,隨父母逃到了魏郡。而苻堅是氐族在長安建立秦之後的一位君王。當時,漢族人的東晉政權還依然存在,王猛為什麼要投奔到氏族荷堅的手下去呢?

這是因為王猛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極為認真的選擇。他心裏明白: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一個聰明能幹的上司,其才能也是無法發揮出來的。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個人才能和智慧的體現。

王猛年輕時,曾經到過後趙的都城——鄴城,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瞧得起他,唯獨有一個叫徐統的,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便召請他為功曹,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而是幫助一國之君處理國家大事的,所以他暫時隱居山中,看看社會風雲的變化,等候時機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荷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荷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提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他問王猛說:“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領10萬精兵憑著正義來討伐逆賊,為老百姓除害,可是,關中豪傑卻沒有人到我這裏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裏來討伐敵寇,長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來,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沉默了好久都沒有回答,因為王猛的話正暗暗地擊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實際上是:自己平定了關中,隻得個虛名,而地盤卻歸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為他人做嫁衣,還不如擁兵自重,為自己將來奪取朝廷大權保存力量。

桓溫聽了王猛的話,更加認識到麵前這位窮書生非同凡響。過了好半天,他才抬起頭來,慢慢地說道:“江東沒有人能比得上你。”

後來,桓溫退兵了,臨行前,他送給王猛漂亮的車子和優等馬匹,又授予王猛高級官職“都護”,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到華山征求老師的意見後,拒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華山。

王猛這次拜見桓溫,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第二次拒絕別人的邀請和提拔。

桓溫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繼位的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荷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當時的尚書呂婆樓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苻堅覺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國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

公元357年,苻堅一舉消滅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則成了中書侍郎,掌管國家機密,參與朝廷大事。王猛36歲時,因為才能突出,精明能幹,一年之中,連升了5級,成了前秦的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為苻堅治理天下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終年51歲。苻堅這時才38歲,他為失去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經常悲傷流淚,不到半年頭發都斑白了。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於投錯了主人而遺恨終生。王猛同諸葛亮一樣在動蕩不安的形勢下,正確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業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輝煌。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於求取功名富貴之心,認定了真正的人選,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告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盡力去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領導,這樣你的事業才能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