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理財是一種智慧,習慣是獲得智慧的法寶(2)(2 / 3)

4.付款前冷靜三分鍾

一旦你掏出錢包,就表示你已經有90%要購買的衝動了,那麼就在這剩下的10%的反駁機會裏,給自己3分鍾時間,仔細想一下自己的購物行為是出於衝動,還是真正需要。如果買回去隻是為了填充空間,那麼還是馬上阻止自己購買。

如果你懂得量入而出,那你就可以致富了。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外交家富蘭克林

據悉,“卡奴”一詞最先源於台灣。台灣地區金融主管部門將無力償還銀行最低還款額,且連續3個月未能還款的人定義為“卡奴”。去年台灣這一群體的數字為40萬,如今已升至70萬。

近年來,有關“卡奴”的故事不時見諸島內報端。據報道,有個充滿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小明,看到銀行廣告“幫你提早完成夢想”,頭腦一熱,通過辦現金卡、信用卡、小額信貸一口氣借了150多萬元(新台幣,下同,約合港幣37.5萬元)。不料投資不如預期,貸款5年後卻滾成500多萬元,目前每月最低還款金額就高達16.8萬元,小明夫婦打工又兼職,每月收入也隻有11萬元,所以,現在生活苦不堪言。

據統計,台灣900多萬人擁有信用卡、現金卡,保守估計,其中有40萬左右的“卡奴”,上百萬人為利滾利的信用卡債務所困擾。

不僅僅是台灣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卡奴”現象,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信用卡使用率也不比台灣低。在大陸內部,我們也隨處可見這樣或那樣的信用卡廣告,很多發卡的銀行聲稱可以無條件地進行高額透支,而且還會給出種種優惠;這些誘惑讓一些虛榮的人們心動不已。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持卡一族”的大軍行列。

信用卡也會使幸福生活受“卡”

其實,人們青睞信用卡,不單單是因為它在消費時比現金更加方便,更因為它帶來了可以提前消費——“透支”這一最大誘惑。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不斷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追求的前提是有錢,許多人為此苦惱,但信用卡的出現就解決了很多人的這一難題。在這種誘惑下,很多人正進入了一場狂熱的透支消費大潮中,而由此引發的還貸危機,被暫時的快感和表麵的美麗浮華掩蓋了。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在不自覺中淪為“卡奴”,以致負債累累,無力償還,使自己原本輕鬆幸福的生活被卡住了喉嚨。

“下個月又有3000元信用卡欠款要還,唉……”小芬即使每月都要拿到5000元工資,但是小芬一點也興奮不起來,因為她不知道怎麼分配這5000元才能讓自己躲過財務危機,因為沒次工資到手她總要為了上月的信用卡還債。

小芬今年26歲,收入中等,但為了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她辦了好幾個銀行的信用卡,這才得以實現她的理想生活——雖然收入一般,但名牌衣服、高檔化妝品、筆記本電腦等一樣都不少,這些都極大地滿足了她的虛榮心。

的確,通過信用卡消費,小芬得到了很多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物品,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債終究是要還的。對她來講,信用卡導致的這些債務就像是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她快要撐不住了。尤其是最近,她幾乎欠著每一個銀行的債。

以致晚上經常做夢,夢到各大銀行打電話向她催債。

很多中級階層的女人,因為虛榮心理的影響,很想嚐試一想那種有錢的奢侈豪華的生活,但是自己的收入又和這種生活相差甚遠,信用卡的出現正好為她們提供了這種可能,使她們的夢想成真。而她們一旦嚐試了這種生活,再想回到以前的生活,心理就會出現巨大的不平衡。於是,她們就開始不惜一切代價,通過透支信用卡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這些人在刷卡的時候,就像刹車失靈的汽車一樣,根本控製不住自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頻繁刷卡,完全不考慮後果。有相當一部分人根本無法做到理性消費,購物付款時想的隻是“先刷了再說”,無謂的消費增加了;有的更是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償還能力,於是當初的“義氣用事”就為後來的舉步維艱埋下了伏筆,有人甚至真成了“負翁”。

的確,使用信用卡的時候能讓很女人獲得巨大的愉悅感,但是這種愉悅感過後可能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一旦陷入信用卡的泥潭,往往不可自拔。因此,心理專家建議現代的人們,一定要正確看待信用卡,當心自己淪為卡奴。

1.認識到虛榮的危害

虛榮可能會帶給你一刻的滿足,暫時滿足你的需要,一旦所有的虛榮過後,剩下的隻是沉重的包袱。所以,隻有正確地認識什麼是虛榮,以及虛榮又將會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危害,你才能夠下定決心來克服虛榮心。這時,你也就會拒絕使用信用卡。

2.禁得住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