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溝通的案例 (5)(1 / 3)

1977年,哥倫比亞總醫院早產病房裏的嬰兒死亡率突然上升,究其原因在於雀巢工廠滅菌不嚴。原因尚未查明之前,已有25個嬰兒死亡。同年,澳大利亞衛生部報告,由於給嬰兒喂了雀巢生產的不潔奶製品,134名兒童患了嚴重疾病。據政府統計,雀巢有2000多萬磅受到汙染的嬰兒奶製品出口到了西南亞各國。

原來,1976年,當時雀巢在澳大利亞湯加拉的工廠發現嬰兒奶樣品中的病菌數量很多。經檢查發覺,原來是把牛奶變成粉狀的噴霧幹燥器出了問題,由此所產生的變種沙門杆菌能引起嚴重的腸胃炎,而他們沒有把這一情況告知澳大利亞國家衛生部。在牛奶製品發現帶菌之前,幹燥器已整整運轉了8個月。雀巢公司想在不停產的情況下對設備進行滅菌,但牛奶製品中還是不斷發現這種病菌。

雀巢公司形勢十分嚴峻。

隨著《殺害嬰兒的凶手》和《雀巢殺害童嬰》兩篇文章的發表,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雀巢訴訟案的出現,形成了兩個強烈反對雀巢的組織——公司履行義務調查中心和嬰兒食品行動聯盟。最終導致全球性的對雀巢產品和服務的抵製。

嬰兒食品行動聯盟及聯合抵製雀巢公司的成員要求雀巢公司:

停止使用所有的奶護士;

停止散發各種免費的樣品;

停止向衛生保健行業推銷嬰兒食品;

停止向消費者進行嬰兒食品廣告和推銷。

這次聯合抵製活動得到美國各地450個以上的地方和區域組織的支持,他們宣稱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非工會組織的抵製行動。抵製的最強烈的是波士頓、巴爾的摩和芝加哥等城市。在這些地方,嬰兒食品行動聯盟建立了五人工作機構,成千上萬的人簽名提議,提出各種請求,呼籲從超市的貨架上取走雀巢的產品。這次聯合抵製行動還波及大學校園、大學生們打著“砸爛雀巢”的標語,從牛奶、巧克力到茶葉、咖啡和熱巧克力,統統成為被掃地出門的對像。

火上加油,其他國家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並製訂法律來減少母乳替代品的市場銷售和廣告。例如,新幾內亞政府於1979年宣布一項嚴厲的法律生效,旨在抵製人造嬰兒食品。此後,連奶瓶和奶嘴也必須由醫生開了處方才準購買。

毫無疑問,這次抵製活動影響是巨大的,不僅給公司直接造成了損失,還間接的使公眾反對公司的觀點更加明朗和具體化。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1年5月製定了一項隻適合於嬰兒食品行業的嚴格的廣告規定。其中第5條規定:“不允許對本規定所包括的一般大眾產品做廣告或采取其他推銷形式。”規定所包括的食品有嬰兒食品和其他斷奶食品。

設在法國的歐洲議會以壓倒多數的票數通過了這一規定,同時還責成歐洲共同市場上的廠商負責讓他們的國外附設機構遵守世界衛生組織的這些規定。

雀巢公司進退維穀,怎麼辦?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一樣,雀巢公司為了對付外界攻擊,不斷做出各種辯解,站在維護聲譽和形象的立場上,駁斥公眾及新聞界對自己的控告,結果弊多利少,它的公共形象越來越壞,終於在1970年代末遇到了全世界的聯合抵製!

隨後,雀巢公司為了改變形象而減緩別人足以致它於死地的指責所作的種種努力也均以失敗告終。

雀巢吸取了教訓。越是辯解,公眾的吼聲更加激烈。它所請來專門解決這一問題的國際上最大的公關公司——希爾和諾頓公司也是束手無策。最後,雀巢采用了著名公共關係專家丹尼爾?丁?埃德爾曼的建議:保持低姿態,設法讓人們予以理解。

首先,是同意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母乳替代品的市場銷售規定。其次,試圖與藥品管理小組合作,並保證遵守其規定。雀巢公司采取的最有效的補救措施是成立一個十人專門小組,成員有醫學家、教士、群眾領袖及國際收錄專家,對公司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進行公開監督,負責調查公眾對公司市場營銷活動的不滿。公司於1982年5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雀巢育嬰處方審計委員會,由前任國務卿、副總理候選人、緬因州民主黨參議員埃德蒙馬斯擔任主席,並博得了公眾的信任和認可。這個委員會為雀巢公司解決了不少棘手的問題。經過七年聯合抵製後,1984年多數抵製組織同意停止抵製活動。然而有些頑固者拒絕接受公司的調解努力。還有一些大的組織如美國教授聯合會,美國衛生護理行動、美國基督聯合會等,既沒有公開表示抵製,也沒有決定繼續進行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