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我的第一桶金(2)(1 / 3)

熱血沸騰的摩根頓時涼透了心。但是,從小就爭強好勝的摩根麵對鄧肯商行的堅決反對並沒有絲毫的畏懼退縮。他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絕對沒錯,他認定這是一筆極為有利可圖的大買賣。但是,沒有了商行的支持,摩根不得不硬著頭皮向遠在倫敦的父親吉諾斯求援。在父親吉諾斯的支持下,摩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把碼頭上其他幾條船上的咖啡也以很便宜的價格全部買了下來,耐心等待著拋出機會。其動作之快,氣魄之大,令人讚歎。許多熟悉摩根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真是老天有眼,沒過多久,摩根就等來了很好的拋售機會。巴西的咖啡產量因為受到寒潮侵襲而驟然暴減,市場上居然出現了斷貨的情形。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此時咖啡的價格一下子暴漲了好幾倍!結果,敢於冒險的摩根終於大賺特賺。

13.王永慶的第一桶金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其他的人也能做,隻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工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細節決定成敗”,台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租了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沒有任何優勢,更談不上知名度了。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米店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而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認為米店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非常不方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大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隻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裏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並非送到了事,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他因此贏得了很多顧客。

不僅如此,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於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 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的,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解決了即時收款中可能會因對方手頭緊而出現尷尬的問題,極大地方便了顧客,深受顧客歡迎,使那些接受服務的客戶,都成了王永慶的忠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