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能夠教會人們掌握生活技能,並克服種種困難,從而使人們充滿自信的力量。同樣,知識也是財富的源泉,它直接引導人們如何獲取財富,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它更是商海的一盞長明之燈,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
21.激活沉睡網絡的奇才
E時代,網絡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更小的村莊,資本更快地流動,財富更快地聚集。E時代是高速發展的,誰能順應時代,誰就是時代的寵兒。楊致遠,一個視網絡如生命、視工作成就為人生最大享受的人,他和他的Yahoo,可以說是E時代最神奇的神話之一。
1994年初,網絡界最大的兩個議題就是:一、如何做出真正實用的瀏覽器軟件;二、如何讓全世界知道一些優秀站點的URL(即網址)。議題即商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係的幾個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很快擺弄出一個叫“馬賽克”的瀏覽器,但沒過幾個月,這款新品就在撲天蓋地的“導航者瀏覽器”炒作中敗下陣來,銷聲匿跡;而第二個議題卻因過於虛無縹緲而少有問津,即使有少數站點號稱“完全搜索”、“全麵跟蹤”,其實都是些過於主觀華而不實的主頁鏈接列表而已,根本經不起全方位更新需求的考驗。整個因特網陷入沉睡之中。
一天,楊致遠和戴維·菲樂兩人無意中登錄了一個叫“梅爾玫瑰”的搜索站點,盡管該站點內容空洞貧乏,缺少新意,但整個站點采用的分類目錄的作法吸引了他倆。為什麼不組織一個像這樣可供登錄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詢內容的站點?這種創新的思路導致了Yahoo的誕生,並成為後來Yahoo建立網站的技術方向。同時由於關鍵字技術的使用,查詢速度更快,遠非從前那些僅供上網者誤衝誤撞的搜索引擎可比。這兩位高才生這時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他們挖掘到的這座金礦中的藏金量,倆人受“梅爾玫瑰”的啟發編製了“萬維網使用手冊”,不久便已被眾多網蟲視為查找網址的最佳編目表,到1994年底,用戶對手冊的訪問每天達100萬次以上,連續不斷的電話和Email,也叫他們應接不暇,但這一切都沒有帶來一點點收益。楊致遠與菲樂開始琢磨這個寶貝發明除去純消費性的嗜好之外,是否還有別的用途。有沒有商家對每天有成百萬用戶訪問的“網頁總覽”感興趣呢?
1994年底,楊致遠聘請哈佛商學院的朋友蒂姆·希拉迪為他們準備一個可以出示給投資家們看的創業計劃書。在這個計劃書中,Yahoo這個名詞正式誕生。
幸運的兩個年輕人很快就引起了Sequoia投資集團的注意,該集團曾在許多著名電腦公司的創業階段給予援助,這些公司中有蘋果、康柏、阿塔裏、奧拉克和西斯科。
盡管Sequoia的重要合夥人莫茲拉懷疑這麼年輕的兩個人是否有能力辦一個公司;“手冊”運行以來還沒賺到一分錢;以及它那怪異的公司名稱,莫茲拉仍決定投資100萬美元。在這前後,美國聯機公司(AOL)——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性聯機服務公司,也找上門來威脅:如果Yahoo不同意簽約隸屬該公司名下,就將被視為競爭對手!
這意味著擁有幾百萬AOL服務器用戶的聯機公司,將有可能把用戶選擇Yahoo的機會奪去大半。
殘酷的競爭麵前,兩位年輕人沒有退縮,他們如期在4月宣布公司成立,合作資金一到位,他倆即招聘了最需要的管理專家,包括現任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蒂姆·庫格爾。時隔數月,一係列成功的商業策劃加上機遇,Yahoo一躍成為最熱門的高技術電腦企業。首先,最佳網絡瀏覽器製造公司“網景”,在它的產品上設置了一個“網址指南”鍵,幫助用戶與Yahoo建立聯係;接著,廣告商找上門來,8月,Yahoo開始接受廣告,此舉起初曾引來不少非議,有些用戶甚至攻擊他們“賣身投靠”。但這些非議沒有維持多久,廣告在因特網上很快變得司空見慣起來。更重要的是,Yahoo的主要使命——給用戶提供方便而免費的網絡指南始終未變,並且,一係列革新使它的用途更廣了。
這些革新包括:同月,Yahoo和Reuters——倫敦一家向報紙和其他媒體提供新聞故事的公司建立了聯係,從此,Yahoo用戶能夠方便地訪問Reuters發布的新聞。不久,天氣預報、股票指數、地圖和航班的訪問也成為了可能;接著,增設了一個被稱為“My Yahoo”的功能部件,用戶可用來編製自己特別感興趣的Yahoo網頁,如籃球比賽積分、紐約天氣預報、美國政壇新聞等;1996年初,他們增加運行了Yahoo-Ligans(Yahoo小子)——一個麵向8~14歲孩子的“手冊”版本;隨後,又分別運行了日本、韓國、法國和德國版本,以滿足外國用戶的語言需要;此外“地區版本”,也開始麵向美國各大都市區,包括當地公眾特別感興趣的條目。多樣化的功能和版本,導致用戶樂此不疲在Yahoo網址上花更多時間,而不是馬上轉到聯機網址上去,從而使Yahoo對廣告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