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演好自己的角色(2)(1 / 2)

蘇格拉底的證明

“認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名言,曾賦予了蘇格拉底一種深沉的智慧目光。而今,蘇格拉底的證明則向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許多時候,認識自己,或者認識真理,都是從認識自己的無知開始的。凱勒豐是蘇格拉底相知極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特爾斐神廟,向神請教一個問題:世上到底還有誰比蘇格拉底更聰明?

神諭曰:沒有誰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了。

凱勒豐高興地向蘇格拉底展示了神諭的內容,可是他從蘇格拉底臉上看到的卻是迷茫和不安。

蘇格拉底不認為他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這在那個神為至尊的時代是需要勇氣的。

於是,蘇格拉底要尋找一位智慧聲譽過於他的人,以反證神諭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識淵博自居,和蘇格拉底侃侃而談。蘇格拉底從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為是其實無知的真相,他想,這個人雖然不知道善與美,卻自以為無所不知,我卻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看來我似乎比他聰明一點。

蘇格拉底一一尋訪以智慧而著稱的人,結果發現,名位最高的人,幾乎是最缺乏智慧的,名位較低的人相反有更多的學識。

蘇格拉底還不滿足,依然繼續著他的證明。

他找到了一位詩人,發現詩人作詩全是出於天賦,而詩人自以為能寫幾句歪詩便目空一切。

接下來,蘇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請教。想不到工匠竟在蹈詩人的覆轍,因一技在手便以為無所不能,這種狂妄反而消弭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

最終,蘇格拉底悟出了神諭:神並非說蘇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們之中,惟有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最有智慧,因為他自知其無知。

“認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名言,曾賦予了蘇格拉底一種深沉的智慧目光。而今,蘇格拉底的證明則向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許多時候,認識自己,或者認識真理,都是從認識自己的無知開始的。公關世界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生成功與否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

心理學家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這些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可以吃軟糖,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有些孩子則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能耐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結果,這些孩子終於吃到了兩顆軟糖。心理學家繼續跟蹤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的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表現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來的時候無法控製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麵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生成功與否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

笑笑自己

可笑的並不是拾荒者,許多時候,我們也在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也應該笑笑自己。

一隻空紙盒,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要的,即使有100隻,你也不會要。

但如果換一種思維,如果有一天我們變成了拾荒者,在拾荒大軍中為了能撿到一塊誘人的紙板的時候,就像我們得到升遷的機會,有了高工資的誘惑,有許多唾手可得的好處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無動於衷?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保證。

這樣的爭鬥我就看到過,在本小區的垃圾箱旁。早晨,她們就吵開了,為了一隻垃圾箱中的垃圾的歸屬問題,一個人說是屬於她的,另一個人說是她的。她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誰也不能說服誰。於是,就動手了,仗打得很幹脆,頭發散了,衣服破了。最後在一個同道的拉扯下,終於停止了戰鬥。好像很好笑,竟然為了一堆垃圾。但笑了之後,自己十分尷尬。

一堆垃圾在平常人的眼裏根本不值錢,但在拾荒者的眼裏,卻舉足輕重,這是她們的工作,她們的飯碗,失去了,就會危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