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優生淺析(二)(1 / 3)

什麼是母嬰垂直傳播?

妊娠以後患有感染性疾病,不僅孕婦會表現出明顯或不;明顯的症狀與體征,而且病原體還直接傳播給下一代,這就稱為垂直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最重要的途徑是胎內感染,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經胎盤感染。孕婦於妊娠期間子宮以外部位的感染時,病原體必須先進入母血,再經過胎盤運送。母血中的病原體(以病毒為主)可以直接通過胎盤,也可以先侵犯胎盤,在胎盤部位形成病灶後感染胎兒。此外,妊娠末期子宮頻繁收縮,若胎盤本身有微小損傷,也可以使母血漏入絨毛的毛細血管內並從而進入胎兒體內。

其次是上行感染,這種垂直傳播方式以細菌感染為主,其感染的途徑如下:①妊娠末期或臨產開始,子宮頸管擴張與寄生在陰道內的菌群接觸,細菌容易通過該處而致羊膜腔內感染。若已破膜則更易感染到胎兒。②上行性胎膜外感染,經胎盤感染胎兒。③血行感染。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也可以通上行性感染途徑導致胎兒感染。

另外,產道內存在病原體,在胎兒通過軟產道時也能造成胎兒感染:母乳中如混有感染的母血或乳頭有感染時,又都可通過哺乳感染嬰兒。這均被認為屬於母嬰垂直傳播。

懷孕期間患病毒感染對胎兒有什麼影響?

現在已經知道風疹、麻疹、單純皰疹等病毒能導致流產、死胎或胎兒畸形。有報道說,癡呆兒中有20.是染色體疾病,而這些染色體病又約有1/5是病毒感畢造成的。風疹病毒感染孕婦以後主要引起新生兒先天性白內障和耳聾。1942年就有學者將患先天性白內障和耳聾的新生兒描寫為風疹綜合征。但1961年另有人報告母親感染風疹後給新生兒帶來的危害主要是動脈導管未閉,或合並有室間隔缺損6實際上在所有的病毒感染中,以風疹病毒對胎兒的影響最大。美國在1964年風疹大流行中,共出生了患風疹綜合征的新生3萬個。巨細胞病毒感染主學引起小頭症和腦內鈣化。單純風疹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水條和角膜炎。但是這種感染對胚胎、胎兒的影響,也由於感染時的胎齡不同,臨床表現並不完全相同。妊娠4-5個月期間患風疹,先天異常兒的發生率比早孕期間明顯減少。因此,凡於早孕期間確診為病毒感染者,原則上應做人工流產,中、晚期感染者也應注意隨診,以排除胎兒畸形。

高危妊娠指的是哪些情況?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間有某種致病因素可能會危及母嬰健康或導致難產。目前對屬於這個範圍的孕婦還有不同的解釋,不過一般指具有下例情況之一的孕婦為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也稱高危孕婦。孕婦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35歲。

(1)有異常妊娠病史者,如自然流產、異位妊娠、早產、死產、新生兒死亡或有遺傳性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等。

(2)孕期曾有出血,如先兆流產或早產等。

(3)合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4)妊娠合並內科拳病,如心昧病、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

現在為了進一步提高產科工作的質量,很多醫院都已絡開設了高危妊娠門診及病房,並大力加強對高危妊娠的產前監護、管理與治療,重點是防止胎兒因胎盤功能減退、缺氧所致的宮內死亡,以及保護孕婦的健康。在這方麵我國已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而且有關的工作正在不斷進展。

圍產期的定義是什麼?

圍產期是指產前、產時和產後的一段時期。這一段時;期就人類的整個一生來說,應該認為是相對短暫的。但對孕婦來說,要經曆妊娠,分娩和產褥期三個完整的階段。對胎兒來說,又要經曆從卵子受精到發育成胚胎,以不成熟到成熟和出生離開母體後獨立進行生活的複雜變化過程。因此,圍產期內加強對孕、產期保健,維護嬰兒健康,包括極複雜而泛的內容,不僅直接與臨床醫學中的婦產科學和兒科學有關,而且涉及生理學、病理學、衛生學,以及現代醫學中的遺傳學和優生學等。所以,自70年代以來圍產醫學已經發展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從目前我國的具體條件出發,1980年全國圍產醫學專題學術會議決定在我國采用①為標準。圍產期的工作重點在於做好產前檢查和對母兒的監測,尤其是加強對高危孕婦的管理,在產科和兒科醫師的共同努力下,降低圍產期胎兒的死亡率。

懷孕婦女自己怎樣知道胎兒是否正常?

婦女懷孕以後自己掌握胎兒的生長發育及其活動情況,叫做自我監護。由於條件的限製,自我監護隻能包括以下內容。

(1)確定自己懷孕有多長時間,醫學術語叫胎齡,一般根據末次月經時間來推算胎齡,胎齡以妊娠周數為標準。如果月經周期不規律,就應該請醫生進行婦科檢查,按照子宮大小結合早孕反應開始的日期加以推算。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起,將月份減3或加9,日數加7,所得結果就是預產期。例如,末次月經是1988年5月11日,預產期躭是1989年2月18日。末次月經為1988年2月5日,預產期就是1抑8年11月12日。

(2)判斷胎兒生長情況:胚胎在子宮內發育,隨著妊娠月份增加,子宮底也會逐漸上升。自我監護的簡易方法之一,是檢查子宮底的高低,判斷其是否與胎齡相符合。

例如,在妊娠8周時,一般於恥骨聯合上剛好能摸到子宮底的邊。妊娠12周時,宮底在恥骨聯合上1-2橫指處。妊娠16周時,宮底達恥骨聯合與肚臍中間。妊娠22周時,宮底平脂肪。妊娠35周時宮底最高,可達劍突下。35周以後,由於胎頭進入骨盆,子宮底的高度又略有下降。

(3)數胎動:胎動是胎兒存活的表現乏,胎動減少、變弱,可以看作是胎兒危險的先兆。孕釣一般於妊娠18-20廚時才能開始自己感覺到胎動。愈到妊娠晚期,胎動愈明顯。正常的胎動為1小時內3-5次,12小時內30-40次,但是在一天中胎動的次數並非每個時間都相同。胎動增多提示胎兒有較好的儲備力,在孕婦劇烈活動後的胎動增多可以看作是正常的反應。研究的結果證實,胎兒在缺氧死亡前的12-48小時,常先有胎動明顯減少或消失,假如能夠抓住這個時機進行剖腹產,就有可能救活胎兒。因此,近年來臨床醫生都主張教會婦女自己數胎動並作記錄。孕婦在早、中、晚固定的時間各測一次胎動,每次1小時,將3次胎動數相加乘以4,就是12小時的胎動數。如果12小時胎動數少於20次,或1小時胎動數少於3次,就提示胎兒已處於危險狀態,應該立即到醫院檢查。但是,這種觀察隻有在安靜狀態.下進行,並避免服鎮靜或安眠藥的千擾。

(4)妊娠合並症狀的判斷:孕婦在妊娠6周左右常有擇食、食欲不振、輕度惡心嘔吐、頭暈、體倦等早孕反應,一般在清晨空腹時較重,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不需特殊治療,到妊娠12周左右會自然消失。如果反應嚴重,完全不能進食、飲水或呈持續性嘔吐,就屬於病態,應該及時就醫。

正常情況下,妊娠後期多出現下肢浮腫,但是經過休息,進低鹽飲食,一般多能好轉或消退,如果經過休息仍舊明顯而且有加重趨勢時,應注意是否為妊娠中毒症,需進一步檢查。

無論自我監護多麼細致,顯然都不能代替產前檢查。產前檢查應該從妊娠3個月開始。3-7個月時,每月檢查1次。懷孕7-8個月時,每2周檢查1次。懷孕8個月以後應每星期檢查1次。如有異常情況,還需酌情增加檢查的次數。

患心髒病的婦女是否能生孩子?

妊娠合並心髒病與產期感染、產後出血和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過去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我國產婦的四大死亡原因。目前其它問題都在逐步得到控製,但是隨著對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提高。心髒病的發病率卻有所上升,妊娠合並心髒病仍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而且死亡率仍占一定的比例。因此,人們對於心髒病患者懷孕問題顯然存在較大的顧慮。

至於有心髒病的婦女是否可以懷孕呢?

這個複雜的問題,應該根據心髒病的種類、病變的程度,以及心髒功能的級別和所具備的醫療條件等因素來考慮。

心髒功能主要根據其可以負擔的勞動強度判斷,一般分為四級:

I級,一般體力活動不受限製。

II級,一般體力活動略受限製,即在日常體力活動或操作時就感到疲勞、心跳和氣急。

1級,一般體力活動顯著受限製,未達一般日常體力活動強度時,就感到疲勞、心跳、氣急或有輕度心力衰竭現象。

IV級,做任何輕微活動時都會感到不適,休息時仍有心跳、氣急,以及明顯的心力衰竭征象。

正常的心髒潛力很大,應該能承受妊娠與分娩帶來的負擔。對於心髒病患者來說,如果病情輕,心功能屬I-II級,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較小,可以懷孕,如果處理得當,順利分娩一個孩子是不成問題的。年齡愈大,心髒病的病史愈長,對於妊娠和分娩就愈是不利。特別是心功能屬於10級以上者,一般認為不能經受妊娠和分娩帶來的危險,若發生心力衰竭還可以由缺氧引起子宮收縮,造成早產或引起胎兒宮內窒息,甚至胎死宮內,所以絕對不應該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