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優生淺析(二)(2 / 3)

對於不宜妊娠而避孕失敗者,應該於懷孕早期即行人工流產手術,如果己經出現心力衰竭征象,就應積極控製心力衰竭並盡快手術。但是於妊娠4個月以後,因為心髒負擔迅速加重,再進行引產就有一定危險了。究竟是否保留孩子還得慎重權衡利弊後再決定。

假如決定要讓這個孩子順利出生,從懷孕早期就應該在心髒內科、婦產科醫生密切監護下,加強產前檢查。為了預防心力衰竭,孕婦必須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避免過度勞累,防止情緒過於激動。如果妊娠期間出現氣急、心悸、咳嗽時痰中帶血等症狀,或在半夜出現胸悶,而需要起床並到窗口呼吸新鮮空氣時,應考慮到有早期心力衰竭,須立即就診。

肝炎患者生育第二代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目前一般認為妊娠以後,孕婦的肝髒負擔隨著胎兒增長而增加。主要是因為妊娠早期母體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反應,使肝糖原的貯備不足,而孕期為維持胎兒生長發育需要,所需的蛋白質、鈣、鐵及熱量比非孕時增加,胎兒的呼吸、代謝產物排泄又都得通過母體來完成。特別是妊娠以後雌激素的水平大幅度增加,而雌激素的代謝也是在肝髒中進行。所以,如果是患肝炎,即使病情很輕,經過妊娠和分娩,肝髒損害也會加重,甚至產後難以恢複。最好在肝功能已恢複正常至少半年以後,才能再考慮生育第二代的問題。

如果妊娠以後感染了肝炎,在妊娠早期,表現為惡心、嘔吐應加重;在妊娠晚期,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增:加。由於血小板數量減少者的功能障礙,凝血因子的生成受抑製,凝血機製受影響,分娩時容易發生產後出血,一般的產後出血發病率高4倍。而且對胎兒的影響更大,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及新生兒死亡串增高。肝炎病毒母嬰間的垂直傳播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肝炎作為病毒感染,致畸形問題也曾有過一些報道。所以,妊娠以後如果早期發現肝炎,仍以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為好,妊娠中期假如發現肝炎而且經過治療沒有好轉,也應該在充分準備好的情況下終止妊娠;如繼續妊娠,母嬰的預後將會隨著所感染的肝炎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甲型肝炎:經過治療一般能很快治愈,胎兒生長也不會受影響。雖然理論上認為肝炎病毒可穿透胎盤,但新生兒感染甲型肝炎者極少見。

乙型肝炎:全世界乙肝病毒的攜帶者約2億左右,而其中係通過圍產期感染也就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而來。所以,目前已經對所有的孕婦於產前檢查時都常規地檢查乙肝表麵抗原,就是澳大利亞人。如果澳抗陽性,就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者。據統計,約半數澳抗陽性的孕婦所懷胎兒臍帶血查出為陽性,其結果可以造成早產。澳抗陽性的孕婦,其新生兒染色體的畸變率比對照組高7倍,先天愚型發生率增加。因此,如果於孕早期發現澳抗陽性時,多主張以實行人工流產為妥。

一般認為乙型肝炎的母嬰垂直傳播途徑可能為:①通過胎盤;②分娩時嬰兒通過產道接觸了母體的血或羊水;③產後與母體接觸直接傳染;④通過乳汁傳播。為了減少垂直傳播的可能性,目前各接產部門都已經做到對澳抗陽性的產婦嚴密贅理,爭取計劃分娩。分娩傳染病處理,使用隔離的產房4嚴格消毒一切接產用具。接生時特別注意預防產婦的產道損傷,防止胎兒宮內窘迫並吸入羊水,以避免將病毒接種於新生兒。澳抗陽性的產婦,母乳中半數以上都有肝炎病毒,所以產後即應回奶,不親自哺育嬰兒。並將嬰兒隔離。國產乙肝疫苗能達到主動免疫目的,現在普遍給新生兒接種,對杜絕垂直傳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非甲非乙型肝炎對嬰兒的影響和愈後與乙型肝炎類似,處理也應遵照以上原則。

父親患甲型肝炎應該說對胎兒影響不大。如果是乙型肝炎,需要注意避免與嬰兒接觸後的直接傳染,目前給新生兒普遍接種乙肝疫苗實際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婦女患腎炎還可以懷孕嗎?

妊娠以後由於腎功能負擔加重,甚至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所以急性腎炎未徹底治愈以前,絕對應該嚴格避孕;一旦避孕失敗,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進行人工流產。

慢性腎炎的主要表現為蛋白尿,高血壓和氮質血症。如果僅有蛋白尿,對母嬰的影響較小。假如同時伴有高血壓,妊娠後並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可高達70%,活嬰率僅為55%。而且妊娠期血壓越高,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就越高,活嬰率也越低。如同時再伴有氮質血症,妊娠必然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母嬰生命,母親主要死於尿毒症。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盤功能減退或胎盤早剝,造成流產、早產。如果嬰兒沒有死亡,能繼續狂.振,;也多合並胎兒宮內生長遲緩。

所以,如果在妊娠前已有蛋白尿或伴有高血壓19.95/1333千帕(150/10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允許妊娠,但是應該作為高危孕婦,嚴密監護。一旦發現腎功能進一步減退,或血壓繼續上升,經過積極治療仍不易控製時,還需要終止妊娠。隻要能等到妊娠33周以後分娩,嬰兒就有存活的可能,及時行剖腹產同時絕育,不僅可挽救胎兒,而且能減輕孕婦的腎髒負擔,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母兒血型不合時會有哪些表現?

母兒血型不合時,由於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可以產生免疫抗體,這種抗體又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與胎.兒紅細胞作用,發生凝集現象,引起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症孕婦可發生流產、早產或胎兒宮內死亡。新生兒主要表現為肝脾腫大、水腫、貧血,因大量溶血而出現嚴重黃疸。膽紅素還可以滲入腦細胞,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中毒性病變,稱為核黃疸。核黃疸的病死率極高,即使能幸也會影響嬰兒的智力和運動係統的發育,造成嚴重的後症以致殘廢。

目前已知的母兒血型不合主要有兩類:

(1)“A”、“B”、“O”血型不合:孕婦為“0”型血,胎兒和其父一樣是A或B,孕婦受到胎兒紅細胞作用而產生抗人或抗8的免疫抗體,得以致病。

(2)因子不合:如果孕婦的血型為陰性,父親為陽性,胎兒也為陽性時,由於孕婦受到胎兒紅細胞作用,在血液中產生免疫抗體,這種免疫抗體經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造成溶血。上海市醫學化驗所調查了我國5萬名漢族人的血型係統,發現陰性者僅血型不合問題在我國漢族中極為少見,而西方國家中陰性者約占7%-13%,因而問題就比較突出。一般於第一胎時,因為母體的抗體還少,新生兒不會發生溶血,或者症狀出現晚、病情輕,很容易被忽略。在第二胎以後病情逐步加重。

對於母兒血型不合的處理,主要在於減少死胎和預防嬰兒的高膽紅素血症。目前祖國醫學對血型不合的治療已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於血清中抗體效價升高時就開始服中藥直至分娩。但為了挽救新生兒,必要時還得進行換血療法。

然而,孕婦為“0”型血,其丈夫是“A”型或“B”型時,不見得就一定會發生新生兒溶血,據統計,其中隻有5%的發病可能,而且胎兒在子宮內時也很難估計其血型究竟是和父親或是母親相同,如果和母親相同當然就不成問題了。所以,判斷其危險性,主要就得依靠對“0”型或陰性血液的孕婦定期檢:查抗體,並觀察效價有無升高。

患糖尿病的婦女妊娠後怎麼辦?

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比較常見的慢性內分泌性疾病,也可以說是一種新陳代謝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多飲、多食、多尿、消瘦、高血糖和糖尿。至今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隻知道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糖代謝的紊亂,使血糖濃度過高,並出現糖尿。糖尿病患者一旦妊娠,對孕婦和胎兒、新生兒的影響,主要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控製。

對孕婦的主要影響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高,而且病情嚴重,容易發生先兆子癇或子癇,以及並發胎盤早期剝離或腦血管意外等。另外,羊水過多的發病率也較高,子宮肌肉收縮力差,產程進展較慢,易造成產後出血。患糖尿病患者抗感染的能力較差,感染後又會使糖尿病加重,危及母嬰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胎兒體重及大小常遠遠超過妊娠月份,因有脂肪存積及水腫,內髒也依比例增大。所以又易造成胎位不正或兒頭不入盆,使手術產的機會增加,因此手術引起的並發症也隨之增多。據統計,糖尿病孕婦的死產、死胎和胎兒先天畸形率均較一般妊娠為高,特別是如果糖尿病沒有能夠及時控製,發生以這些合並症的可能性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