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糖尿病患者妊娠以後首要的就是積極控製糖尿病,防治並發症,以減少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應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加強孕婦定期檢:除一般的產前檢查內容外,還要定期查血糖、尿糖,同時還應注意防止感染及酸中毒。
(2)控製飲食:輕型患者要適當控製主食,每天為300-400克、適當多吃蛋白質、蔬菜等。保持尿糖於陰性,使能從事日常工作,又無饑餓感即可。
(3)藥物治療:中度及重度糖尿病孕婦應在內科醫師指導下控製飲食,服用降糖藥物,使血糖控製,尿糖保持陰性。必要時需使用胰島素注射。
(4)糖尿病孕婦應在妊娠35周左右住院,據以往的經驗,死胎多發生在妊娠36周以後,38周以後更易發生。在住院後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該考慮行剖腹產及時終止妊娠:尿內經常出現酮體;合並較嚴重的妊娠中毒症;羊水迅速增多;並發血管病變,如眼底有改變或腎功能減退出現胎兒官內窘迫。
(5)如果孕婦的糖尿病能得到控製,病情穩定,胎兒發育良好,可以在嚴密觀察下等待其足月後自然分娩。但是,如有產道異常、胎兒較大、頭盆不稱或胎位不正等情況,應及時行剖腹產術。
(6)如行剖腹產術,於剖腹產前的3小時內,應停止使用胰島素,以免胎兒娩出時血糖過低。手術開始,於靜脈點10%葡萄糖液時,按4克葡萄糖加1單位胰島素的比例靜脈滴注。全天給葡萄糖至少200克,液體總量約3000毫升,其中500毫升應該是生理鹽水,還需適當補充氧化鉀。術後繼續輸液時仍應密切觀察,糖、尿酮體及血糖的變化,並隨時調整胰島素的用量,一般靜脈輸液時按每2克葡萄糖加1單位胰島素處理。
(7)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兒外觀雖然似乎很健壯,但實際上抵抗力很弱,特別容易發生呼吸困難綜合征和低血糖,此無論體重多少,都須按早產兒處理。於出生後1-2小時內.每隔30分鍾喂一次葡萄糖水,以後每隔3小時一次,第二天起就可以按常規每3-4小時喂奶一次。如新生兒水腫明顯或有肺部合並症時,就應暫停喂養,改用葡萄糖靜脈點滴。
(8)無論是采用哪一種分娩方式,都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製度,產後及早使用抗菌藥物,以防止感染。
出現流產征象時都應當行保胎治療嗎?怎樣預防流產?
自然流產的早期征象是陰道出血和下腹疼痛,懷孕以後有這些征象出現時,一般都給予保胎治療。但是,盡管使用同樣的藥物保胎,為什麼效果卻不同,有很多人仍然會失敗呢?這還得從流產的原因不同說起。自然流產的主要原因是孕卵及胚胎的發育異常(約占80%左右),其次才是母體方麵的病變及由外界因素所引起。胚胎發育異常可以由卵子或精子的缺陷或兩者都有缺陷所致,絕大部分都會因發育障礙而最終導致流產或死胎,即能夠存活,胎兒也會畸形或宮內生長遲緩,孩子不會是健康的。另外,如果是因母體有內分泌功能失調、子宮畸形或其它全身性疾病引起流產時,胎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影響,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所以,根據流產發生的原因,從優生和遺傳學角度來看,應該認為大多數的流產是一種自然淘汰,勉強保胎實際並沒有多大意義,何況像上述情況,保胎也較難成功。
對自然流產,關鍵應該是做到預防為主,也就是防止母體因為環境因素所造成的流產,於懷孕期間應該從以下幾方麵注意。
懷孕以後應該增加營奔,注意休息,不過度操勞,不做劇烈運動,特別是要避免下腹部受到撞擊。
(2)懷孕早期和晚期,孕婦常有尿頻、尿急,這是正常現象,並不需要特殊用藥。妊娠以後常發秘.為防止便秘,所以需要多量水,多吃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養成每天定時大便的習慣。如果發生便秘,自己不能輕易服瀉藥。
(3)妊娠早期有性生活時可能會流產。妊娠晚期有性生活會把細菌帶進陰道,造成早產或胎膜早破,以及胎盤早剝威脅母嬰的生命,並引起局部及全身的感染。因此妊娠的最初及最後12周均不應有性生活。
(4)預防感冒,防止發生傳染病,特別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考慮到疾病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在疾病控製後不如幹脆行人工流產。
(5)妊娠4個月以前應盡量避免施行腹部手術,如必須施行手術,需在手術前後加用藥物保胎。
(6)如果已經發生過自然流產,應避孕半年到1年,讓身體特別是生殖器官有一段休息恢複的時間。
(7)有些不孕患者原來屬於卵巢功能失調,一旦懷孕後出現下腹疼痛及陰道出血,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大力進行保胎治療,肌肉注射適量黃體酮是絕對必要的。
怎樣判斷懷孕婦女的營養供給是否合理?
過去曾有人認為,懷孕婦女應該限製飲食,使胎兒的體格瘦小些,以有利於分娩,並利於分娩以後婦女體形的恢複。可是近40年來,由於產科手術的進步,胎兒較大已不會給分娩帶來什麼困難。況且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母親嚴重營養不良以及胎兒體重過低,死產和手術產的機會反而增多.新生兒腦細胞的數目甚至可減少到相當於正常兒的80%,以致智力發育遲緩,到入學後又常有成績不良。因此,對孕婦營養的合理供給已經日益為大家重視。
正常妊娠時,孕婦需要增加的營養和熱量,具體來說指以下幾方麵。
(1)熱能:孕婦從妊娠中期開始至妊娠末期,基礎代謝率可比乎時增高10%-20%。懷孕5個月以後,又由於胎兒增長過快,平均每天供給的熱量應該比平時多126千焦每卡、大約相當於進食100克米或麵。但臨產前孕婦的活動量一般都減少,熱量就不應該增加過多,而且需控製孕婦的體重,使每周不得增加超過500克。
(2)蛋白質: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為了供應胎兒和母體子宮、乳房增長的需要,在妊娠全過程中需要增加大約2300克蛋白質,而且主要是依靠妊娠的後5個月補進,相當於每天增加15克,所以孕婦每天從膳食中需要得到的蛋白質總量大約應該是80-90克,或15克每公斤體重,這些蛋白質主要來自豆類、蛋類等含蛋白質比較豐富的食物.
(3)無機鹽:孕婦需要補充豐富的鈣、磷來供給胎兒構成骨骼,否則就得動用孕婦體內貯存的鈣。這樣孕婦會出現骨軟化症,導致骨盆變形,增加難產的機會,或致嬰兒先天不足,易患佝僂病。孕婦每日需要的鈣約1500毫克,磷約2000毫克。
為了保證胎兒的生長發育,鐵和碘的供給對孕婦來說也是非常必需的。
(4)維生素:懷孕初期服用維生素B6對改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有一定效果。維生素入能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和增強孕婦對傳染病的抵抗能力。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與運用。此外,為了維持孕婦良好助食欲,還需要供給充足的硫胺素、核黃素和維生素C。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供給不充足時不僅能影響胎兒發育,而且容易引起早產或流產。孕婦可口服維生素C,每日至少需要100毫克。
這幾方麵的營養供給隨著妊娠的不同時期也有不同要求。妊娠早期(妊娠的前3個月)胎兒生長緩慢,孕婦體重大約每日隻增加1克左右,所以對營養的需求並不高。隻要能盡量吃些清淡、爽口又有營養的食物,就會順利渡過,服維生素B可以減輕不適的感覺。3個月之後消化道反應就會減輕。妊娠中期胎兒的體重平均每日約增加10克,所需熱量及各種營養成分也相對增多,因此多供應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蛋、奶、瘦肉、魚類是極為必要的。為了防止便秘,還應注意供給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蘋果,梨等。妊娠末期(妊娠的後3個月)胎兒生長得最快,應該增加飲食的品種,做到膳食多樣化,而且各種膳食都必須包含豐富的營養。
所以說,需要根據妊娠的不同時期以及所需的營養是否已全麵得到,來判斷孕釣的營養供給是否合理,如妊娠早期反應較重,就沒必要強行進食很多雞蛋和肉類,這樣會加重妊娠反應。營養供給合理的孕婦,孕期和產期一般不易發生合並症,產後也會有足夠的乳汁,而且嬰兒的生長發育與月份符合,不易出現宮內發育遲緩。應該說孕婦的合理營養供給,可以為胎兒的正常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