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輯二 無事咬菜根(3)(3 / 3)

子孫如果做了錯事,老人家也不罵不鬧,到了飯點,往桌上一坐,板著個臉就是不端碗。這可把兄弟幾個急壞了,你埋怨我,我埋怨你,最後還是請了家族長老帶著犯了錯的人,脫了上身,賭咒發願說永不再犯,老人家這才往嘴裏扒拉飯菜。

古時候,巷口都有下馬石,意思是馬車到這裏就不能再往前進了。但有一次,老石家的小兒子石慶因為醉了,到了巷裏也沒下車,石老先生看見了,就責怪這孩子顯擺,對街坊鄰居不尊重,從此以後兒子們下班回家,到了巷口就小步快走。

皇上如果往老石家送飯菜,老人家肯定是先叩頭然後趴著把東西吃完,就好像皇上在身邊一樣。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最後,連他們家的傭人都一個個彬彬有禮、小心謹慎。

正因為石奮營造的良好家風,他的四個兒子全成了俸祿二千石的高官,再加上他的兩千石,恰好是一萬石,因此當時的人稱他為“萬石君”。石奮死後,子孫為高官者也比比皆是。

點|睛|智|慧

真正高尚的人,他的品質就如鑽石一樣是通體晶瑩的、是永恒的。雖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這樣,但我們應要求自己人前人後都一個樣,不能人前表演做君子,人後琢磨做小人。

第十六節 和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老祖宗說話

交友者,與其易疏於終,不若難親於始。

譯文:和人交往,與其最後鬧得不痛快,不如開始的時候大家交往慎重點。

過來人的故事

在魏晉南北朝時,南齊有一位姓李的官員,他與一位姓顧的官員關係非同尋常,是金蘭之交。兩人同在建康(今南京),李姓官員為京官,顧姓官員為建康縣令,但級別差不多。李顧二位和衷共濟,不分你我,誰有困難,另一方都會竭盡全力相助,並立下“此生不渝,生死與共”的誓言。

後來,李姓官員因政績突出,連升三級,當了朝廷的大官。這下,他就和姓顧的好友拉開了距離。時間一久,就有點開始瞧不起自己以前的朋友。好友的變化,姓顧的官員看在眼裏,心中充滿了怨恨和憤怒。

有一次,李姓官員乘車在街上走。在古代,一旦有官員在街上通過,老百姓都得回避。所以,街上的百姓都紛紛閃到一邊,給姓李的官員讓路。但這時,從對麵也來了一隊人馬。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顧姓官員,他正好有事也路過這裏。按古代的禮法,品級低的官員應該給品級高的官員讓路,但顧姓官員心裏有氣,就死活不給李姓官員讓路。

李姓官員打著官腔對自己的“好友”說:“我的官職比你大,按照朝廷的禮儀,你應該給我讓路!”顧姓官員一點也不買賬,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建康縣令,是京都的父母官。在我眼中,你不過是建康的一個住戶而已,有誰聽過父母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

於是,兩人互不相讓,在大街上爭吵起來,爭來爭去,也沒有爭出個青紅皂白。於是,他們就準備到皇帝那去說理。

見著皇帝後,李姓官員說:“陛下,微臣身為朝廷大員,按朝廷規定,出入配以豪車華蓋,隨從仗劍鳴鼓開道,凡是比我品級低的官員都得給我讓道。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官職比我低得多,竟然跟我搶路。陛下,你可得給我做主啊!”

顧姓官員聽後,連忙反駁說:“我的官職是比他小,可建康是聖上的所在地,我是京都的長官。按規定,凡戶籍是京都的,除了聖上,都在我的管轄範圍之內,他也不例外。所以,我沒有理由非得給他讓路!”

皇帝聽了兩位的爭論後,覺得都有道理,不能訓斥任何一位。於是,便笑著說:“李卿家說得有理,顧卿家也說得沒錯。建康縣令確實為京都長官,李卿家也確實應該享受優待。既然大家都有理,以後你們倆再碰在一起,就互相讓道吧!”

從此以後,兩人相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成了冤家對頭。

點|睛|智|慧

現實生活中,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與一個人交往,開始越是打得火熱的,翻臉的時候的越是鬧得厲害,反而是看起來淡淡的友情能夠持久。

在交友這件事上,古人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無事時各過各的日子,有事時不用招呼,朋友就會趕來相助。事實上,還真是這樣的朋友最靠得住,這樣的友情最長久。

第十七節 有時退一步就是進兩步

老祖宗說話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譯文:為人處世都要有讓人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人一步就有可能為日後的進步做了鋪墊。待人寬容一點是福,利人是利己的前提。

過來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周公的老祖宗古公父,和他的部落一起居住在陝西的彬縣。本來這地方氣候溫潤、土地肥沃,他們可以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不幸的是,他們旁邊住著一夥“強盜”鄰居——狄人(上古時期的一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