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輯二 無事咬菜根(3)(2 / 3)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行程,一行人終於回到了巴蜀。此時的李生,衣衫襤褸,滿臉滄桑。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把唯一的家產祖宅給了商人。然後,把劉生的屍骨運到劉生的家鄉,親自埋葬了劉生。

遠近一帶的老百姓聽說這個事後,都紛紛感歎:“以前是我們錯看李生啦,家道中落還能這麼講義氣,實在是一個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好後生!”從此以後,大家都紛紛幫助李生。

上蒼不負好心人,李生最後考中了進士,當上了朝廷的大臣。

點|睛|智|慧

富人、達人,抑或是人處境優越的時候,幫助人比較容易,因為這時有錢,發發善心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存。但窮人、貧士,或是人處於艱難困苦中的時候,遇見了比自己還困難的人,還能伸出援手,那就更是難得,這種善良更加真誠,更加可敬。一個人,不能老想著等自己有了千萬家財的時候再去做善事,善心不能等,有幾分熱就用幾分。

第十四節 推人一把不如拉人一把

老祖宗說話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譯文:對待道德品行不好的小人,嚴厲批評並不難,難的是從內心去寬容、理解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人,恭敬不難,難的是真正以禮相待。

過來人的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年,天公不作美,風不調、雨不順,全國各地都鬧起了大饑荒。

退休在家的前任縣太爺陳實,有天晚上正在家裏思考國家鬧饑荒的事。真是災荒年、小偷多,就在陳老太爺在臥室憂心忡忡的時候,一個小偷已爬上了他臥室的屋梁。老人家年紀雖大,但耳不聾眼不花,可精明著呢。小偷的一舉一動盡在他的察覺之中。老人家不動聲色,不慌不忙地先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然後把他的兒子和孫子叫到麵前,板起臉說道:“人不能不努力上進。社會上那些品德敗壞的人,未必一生來就是壞的,隻不過是沾染了壞習慣或迫於生活的壓力,才走到了不知羞恥的地步,像現在躲在我們屋梁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人。”

老先生這番話說得那個漂亮,硬是把“小偷”說成了“君子”。梁上的那位小偷,聽了這麼一段精彩的演講,也是一驚,人家都稱自己君子了,還能賴著不下來?他趕忙跳到地上,不停地向陳老太爺磕頭謝罪。

老先生非常和藹地對小偷說:“我看你的模樣,也不像個壞人,還是好好改改自己的壞習慣,重新做個好人吧!我猜你幹這種事情,也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接著他吩咐家人拿出兩匹絹,送給這位表示悔過的“梁上君子”。

這件事傳開後,十裏八鄉,那些有盜竊行為的人都受到陳老先生的深明大義的感化,從此盜竊的事越來越少。

點|睛|智|慧

把小人痛罵一頓那不是目的,能達到使小人從善的效果那才是根本。因為誰也不會從小立誌就做小人,每個小人都有他的難言之痛。不分青紅皂白一通怒罵,隻會讓小人在歧途上越走越遠。尤其是在人隻犯了一些小錯的時候,是耐心地勸解、教育,還是粗暴地批評、鄙視,效果可能會截然相反。這就是推人一把不如拉人一把的道理。

第十五節 做人要表裏如一

老祖宗說話

君子隻是一個念頭持到底,自然臨小如臨大敵,處密室若處通衢。

譯文:一個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是始終如一的。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他都會堅持自己的原則。

過來人的故事

在中國漫漫的曆史長河中,當官的人多,當大官的人也多,但像漢武帝時期的石奮那樣的大官不多。他幾十年如一日,黑天白晝,一言一行,從不逾矩。

鋼鐵是在烈火中煉成的,君子是在暴風驟雨中鑄就的。石奮打小就是一個苦孩子,父親很早就去世,母親倒是在身邊,但是個瞎子,他唯有與姐姐相依為命。

秦末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推翻了秦朝以後,劉項又打將起來,在劉邦向東去攻打項羽的時候,當地十五歲的少年基層幹部石奮(《漢書》記載:“時奮年十五,為小吏。”)有幸在劉邦身旁服侍,人與人之間有時候真的是一種緣分,一向大大咧咧、灑脫不羈的劉邦,卻喜歡上這個恭恭敬敬、有點拘謹害羞的少年,就此把石奮給收編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變了,唯一沒變的是石奮的恭敬和謹慎。正是由於他一以貫之的忠誠和厚道,眾人一致推選他為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傅),等到漢景帝即位的時候,他又升為九卿(為西漢高官的統稱)。然而因為他太有正氣,漢景帝受不了,就把他平調去外地做官。

一個人正氣凜然得讓皇帝都招架不住,諸位就會想那這個人是不是裝的。這還真冤枉了我們的石老先生,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君子。他不但在朝堂是這樣,回到家裏也是來不得半點含糊。晚年,石奮退休在家,子孫凡當官的哪怕官再小,他都要按朝廷禮儀來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