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名利是毀人場所
富貴這種東西,你費盡心機去爭,到頭來可能是一場空;名利這種東西,若沒有相應的實力和修為匹配,早晚會失去。人生匆匆百年,爭名爭利,爭東爭西,不如自己多多修行,不如多多與人為善,因為富貴名利不過是浮雲,轉眼就會消散。
老祖宗說話
紛擾乃溺誌之場。
譯文:過分追求名利就會使誌向消沉。
過來人的故事
北宋年間,王安石的家鄉撫州有一戶姓方的人家,這戶人家世代都是種田的。本來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但他們家生的一個小孩仲永卻不簡單。
話說有一天,五歲的小仲永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祖宗八輩都沒摸過筆墨紙硯的他,卻哭著鬧著要這些東西。當父親的徹底被震住了,趕忙從隔壁家借來紙和筆。小朋友方仲永二話沒說,當場揮毫潑墨寫下四句詩,並且很瀟灑地落了款:江南才子方仲永。
小仲永寫的這首詩不僅文采非常漂亮,而且立意也很是了得,都是孝順父母、友愛鄉親之類的儒家大道理。而且,從那以後,不管你給什麼樣的主題,他都馬上就能寫出詩來。把他寫的詩拿給十裏八村的秀才們看,秀才們也是嘖嘖稱讚,歎為神童,都認為這孩子長大了肯定是當“狀元郎”的料。
經過秀才們的大力宣傳,小仲永在全縣的人氣迅速上升。大家都對這個未來的“狀元郎”很看重,連他的父親也成為了人上人,不管走到哪,大家都要請這個“尊貴的客人”吃飯、喝酒。有的人還專門花錢請小仲永寫詩。
小仲永沒見過大錢的父親認為商機來了,從此,他也不送小仲永去上學了,一天到晚,拉著他的兒子在家鄉到處“走穴”賺錢。
王安石有一次陪他的父親回家鄉,在舅舅家見到了耳聞已久的神童方仲永。他就請小秀才寫了首詩,拿過來一看,王安石當時心裏就咯噔一下,心想,神童就這水平?不免歎了口氣。舅舅告訴王安石,方仲永的爹一天到晚就知道帶他出去賺錢,能有好嗎?隻是可惜了這個孩子!說完不住地搖頭歎氣。
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又七年過去了,當王安石再次回家鄉向舅舅問起方仲永情況的時候,舅舅告訴他,長大成人的方仲永已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聽到這裏,王安石很是傷感。
一代神童方仲永就這樣被名聲和金錢給毀了。
點|睛|智|慧
追逐繁華熱鬧,追逐金錢名聲,在適當的範圍內無可厚非。但如果隻追求這些表麵的東西,而不坐下來好好修習自己的“內功”,隻怕不但是成不了大氣候,一心追求的那些東西也終將要遠離你。所以孔子也教導人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人不要怕窮,怕物質上過得比人差,要關心自己的能力、修為有沒有提高,能力提高了,世界終究是你的!
第二節 榮華富貴看淡點
老祖宗說話
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譯文:富貴,你費盡心機去爭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人生匆匆百年,為欲望而忙,就算活得久也是早夭。
過來人的故事
北魏時期,有個鹹陽王,大名叫元禧。這家夥雖然血統高貴,但素質非常差,既庸俗又特別貪婪。反正這麼說吧,就是大雁飛過,他老人家也得拔根毛。他當皇帝的哥哥經常勸他說:老弟,收斂點!太愛財怕沒好結果!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元禧同誌依然我行我素。
後來,他當皇帝的哥哥走了,侄子接了班,作為皇帝的叔叔,元禧成了幹部裏的一把手。憑借手中的權力,他撈得更厲害了。
有一次,有個地方官員為了拍他馬屁,特意讓一個姓李的手下帶了二十萬兩銀子,到首都洛陽去賄賂他。但這人到了元禧府上,遞交了幾次名片,連個大門也沒進去。後來,一位老江湖告訴他,想進元府,先得打通元家的“門神”,也就是看門人。
姓李的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每次去,那幫家夥都對我不理不睬,原來是想要鈔票啊!
於是,第二天,他又帶上“買路錢”去了元府。一見姓李的這人,看門的人就嘟囔:你這人好不要臉,天天跑到人家家門口,你到底想幹啥?
姓李的連忙上前賠笑臉說:大哥,行個方便吧!邊說邊向那位守門的大哥遞了五十兩銀子,本來以為可以看見笑臉。但那守門的說:就這點,你以為打發條狗呢?不翻十倍,甭想過老子這關!
十倍?那是五百兩啊!這也忒黑了點吧!姓李的不禁心裏暗暗罵道。但高官家的狗也金貴,想辦事,隻能低頭。於是,他又回去湊夠了錢再送過來。守門的人臉上這才有了點笑意,但他又問,你給我們家主人帶了多少孝敬錢?
姓李的伸了兩根手指,然後說了一個“十萬”。
看門人不屑地說:哥們兒,就這點錢,你還是趕快回家吧!起碼得伸五根手指,我家主人才會讓你見個麵!
試過了看門“狗”的厲害,姓李的知道,“狗”們說的是真的。於是,他又派人回去搬錢,湊齊了五十萬兩白銀,這才跟元禧打了個照麵。
元禧這樣的買賣做得太多,他當皇帝的侄子非常惱火,越來越討厭他。侄子一發怒,元禧很恐懼,於是,他準備幹掉侄子,自己當皇帝。但他尚未行動,就被侄子知道了。於是,元禧被抓起來,關進了監獄,即將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