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輯三 富貴如浮雲(8)(1 / 3)

這句話很有道理。年輕時,本應該是處處留心學習、用心做事的時候,但年輕人常常不肯下苦工夫,而是像野鴨子一樣浮在水的表麵,這樣怎麼能指望飛上雲霄呢。年老時,應該什麼都看淡了,戒之在得,但老年人往往反而更“執著”,什麼都想抓在手裏,什麼都舍不得放手,就像那拉車的馬,一輩子都套著韁索!

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之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於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心得

一山更有一山高,人要知足,虛懷若穀,同時不能驕傲、自吹自擂。

古人閑適處,今人卻忙過了一生;古人實受處,今人又虛度了一世。總是耽空逐妄,看個色身不破,認個法身不真耳。

人身隻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馬,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區區事物乎。

心得

現代人常說“累”,尤其心累,累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一個“欲”字。欲望太多,生活對你的束縛就越大,說這種人活得像牛馬像鷹狗,並不誇張。欲望少一分,人對自己的主宰就強了一分。

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昂藏老鶴雖饑,而飲啄猶閑,肯似雞鶩之營營而競食?偃蹇寒鬆縱老,而豐標自在,豈似桃李之灼灼而爭妍!

心得

老鶴雖餓,吃食時還是很有風範,不跟雞鴨一般見識;寒鬆雖老,挺拔高聳的架勢還在,不像桃花李花那般浮豔。人潦倒不遇時,也應該有一番氣度在。

靜處觀人事,即伊呂以勳庸、夷齊之節義,無非大海浮漚;閑中玩物情,雖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頑蠢,總是吾性真如。

心得

“伊呂”,指商湯時的大臣伊尹和周武王時的大臣呂尚(薑子牙),這兩位都功勳蓋世;“夷齊”指周朝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的賢人叔夷和伯齊,這兩位德高望重,最有骨氣。但作者說,這四人的功名也不過就像大海上的浪花,一瞬即逝,還不如一截木頭、一塊石頭、一頭鹿、一頭豬。

富貴得一世榮寵,到死時反增了一個戀字,如負重擔;貧賤得一世清苦,到死時反脫了一個厭字,如釋重枷。人誠想念到此,當急回貪戀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心得

死,對於生活幸福的人來說,自然是萬般舍不得,所以死得“如負重擔”;對於一世受苦的人來說,苦到盡頭,是一種解脫,所以死得“如釋重枷”。古人對付幸與不幸,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空”,即看破、放下。

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米,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洪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如何看他不破而懷貪生之慮?如何看他不重而貽虛生之羞。

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書讀五車,才分八鬥,未聞一日清閑。

心得

人躺下來也就占幾尺之床,每天敞開了吃,不過也就是兩升米,所以何必那麼辛苦勞累、計較得失?這話有道理。後麵又說,讀了五車書,才高八鬥,這樣的知識分子,也沒聽說他有一天的清閑呀,還是在為這奔波為那奔波。這並不是說多讀書不好,而是說,讀書是為求知,更重要的是為修身養性,如果讀了這麼多書還心浮氣躁、為名利而奔波,那不就是白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