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隻能占便宜,不能吃虧,所謂“必受天道的虧”就是指這種人。天雖是虛的,但道理是實實在在的,處處要討便宜的人,別人必然都會提防你、排斥你甚至借機懲罰你。“性分”,指人的本性、天性。“隋珠”,寶貴珍珠,可以引申為個人的品行或生命,即以個人的榮譽乃至生命為代價,去追求一些世俗的好處,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解鬥者,助之以威則怒氣自平;懲貪者,濟之以欲則利心反淡。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亦救時應變之權宜法也。
心得
“解鬥者”,排解爭鬥,有時火上澆油比苦心勸解的效果更好;“懲貪者”,懲治貪心的人,有時鼓勵、滿足他反而比正麵的懲罰更有果效。
楊修之軀見殺於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於鍾繇,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韜光,至人常遜美而公善。
心得
這裏用了兩個典故。楊修因為多次顯露自己的聰明,結果被曹操找借口殺了;韋誕是大書法家,藏了一幅好字帖,死後帶進墳墓,被另一書法大家鍾繇盯上了,掘了他的墳墓(這個故事其實是不真實的)。概括起來就是,才華不要外露,好東西則要與人分享。
望重縉紳,怎似寒微之頌德;朋來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心得
在當官的人中名聲很大,不如在老百姓中口碑很好;朋友再多再親,也比不過家人間的親情。“孚”,信任,誠實。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
事事培元氣,其人必壽;念念存好心,其後必昌。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可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心得
這是講毀和譽,禍與福。毀(批評)是壞東西,譽(表揚)是好東西,但寧可要吹毛求疵的批評,也不要不符合實際的表揚;禍是壞事,福是好事,但寧可承受那意外之禍,也不要天上掉的餡餅!
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癡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雖重廉介,不可無含垢納汙之雅量;雖戒癡頑,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
心得
“廉官多無後”,是指大清官往往都沒有顯赫的後代,而不是說清官就沒有兒子,因為他太清廉,敵人多、朋友少,子孫們沾不了他的光,所以仕途難有發展。“癡人”是有點糊塗、傻乎乎的人,因為不懂得斤斤計較、勞心勞力,所以癡人有癡福。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心得
榮寵邊上站著一個“辱”字,困窮後麵跟著一個“福”字,它們是相互轉化的,所以,榮寵不必得意洋洋,困窮也不必憂心忡忡。
帆隻揚五分船便安,水隻注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富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毋至離披。旨哉言乎!
心得
水滿必溢,月滿必虧,盛極必衰,這是曆史的經驗。以十分為滿分,古人提倡得五分就夠了。韓信、陸機、霍光、石崇,都是因為得了十分,不知抑退,所以才遭禍。“康節”,指宋朝人邵雍;“離披”,意思是散亂、凋落。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
多栽桃李少栽荊,便是開條福路;不積詩書偏積玉,還如築個禍基。
心得
“桃李”是有益之木,是奉獻的象征,“荊”是荊棘,除了給過路人增添麻煩外,別無用處,所以說,人要多些奉獻少些算計。隻賺錢守財,而不加強學習和修養,那就好比給自己種下了禍根。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懵懂正聰明之窟也。
心得
“伺察”,本指洞察深刻,這裏是說門兒清、特別計較。有大聰明的人,小事上糊塗,因為他的心思精力不放在小事上;真糊塗的人,對於各種小事情小是非門兒清,算得清清楚楚,也正是因為他在小事上算得清楚,所以大事上就糊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越關注小事,大事上就越容易迷失,你越關注大事,小事就不會去計較。
麵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匱之思。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的,減三分讓人食。此皆涉世安樂法也。
心得
這裏講的是一個“讓”字,自己走路,也要讓別人走路;好吃的自己吃,也要讓別人吃。做人做事處處留有餘地,這是一生平安的不二法門。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享受毋逾分外,修持毋減分中。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心得
讓一步、不爭,這種處世態度在今天常常被視為消極,人們常說:“你這樣子會吃虧的!”在短期來看,讓一步確實可能吃虧,什麼人才不吃虧呢?精明到家了的人。但從長期來看,真正吃虧的可能還是所謂的精明人,凡事讓一步的人,前進的代價要小得多。“利人是利己的根基”,這話也是說給那些唯利是圖的人聽的。
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心得
“造物”,即老天爺。手指頭不能握得太緊,否則財富要漏出來;與人相處不能逼人太甚,否則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家庭有個真佛,日常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體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養氣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