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外國女士在談到自己在北京工作的感受時,說起她在國貿大廈裏等電梯的一件事。待電梯停下,她正要進門,一個頭發油亮、穿著西服的男人一個箭步搶到她的前麵。
等進了電梯,她看清楚了,那是一個外表英俊的男人,他坦然、自信,根本不知道他的舉動給人留下了什麼印象。
“如果沒有這個猴子般的舉動,我會認為他是一個有影響力的男人。但是我真為他的外表可惜,為他作為一個穿西裝的男人而可憐。”她說。
無怪別人對國內的很多年輕人失望。沒錯,很多年輕人的打扮雖然已然和國際接軌,但在修養上實在不夠優雅,讓人產生強烈的失望感。
人們期望每個男人都是信奉新紳士主義的好男人,而那些在行為舉止上缺乏優雅的人,人們往往會覺得他的修養不夠好。所以,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總是有一種不舒服的心理,不自覺地就跟他們保持距離了。
可是,那些行為舉止不優雅的人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那些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卻讓人上綱上線到“修養”的問題上,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快樂都是通過有修養的行為得到回報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從內心裏判斷、評價一個人。
陌生人的一個微笑、一句真誠的感謝,立刻會贏得我們由衷的讚賞:“真有修養,真懂得禮貌。”同樣的道理,無論你是什麼人,你在做什麼,每一個場合,每一分鍾,隻要有人存在,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表現著自己的修養,人們根據你的舉動來判斷:“他是不是有修養和影響力?”其結果再簡單不過了:有修養和影響力,人們就喜歡你;沒有修養和影響力,人們就厭惡你。
在任何場合下,不要以為穿戴得如同世界名牌大會戰就能夠表現出卓越的修養,就能夠展現出迷人的形象。優秀的外表包裝是能夠引人注目,但是,相應的舉止和修養才真正讓我們脫穎而出!
然而,很多外表“卓越不凡”的人的舉止卻對不起他昂貴的外表,他們留給別人的印象並不是傑出的外表、有修養的舉止,而是自私的、缺乏教養的、讓人反感和憎惡的低劣舉動。
修養常常不表現在大事上,而是反映在那些你從來都漫不經心的小節上。你以為沒人在意,但是這隻是自己在掩耳盜鈴。
修養體現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有標準的社交舉止的人並不一定就有修養。這讓很多有影響力的人很困惑。一些人幼稚地以為尖銳、強悍、有威力的做事方法就會獲得別人的重視和尊重,其不知“據理力爭”“得理不饒人”“痛打落水狗”的行為和咄咄逼人、氣勢洶洶的態度,並不會強化你的影響力。
男人成長法則
修養常常不表現在大事上,而是反映在那些你從來都漫不經心的小節上。你以為沒人在意,但是這隻是自己在掩耳盜鈴。
在文明社會裏,一個優雅高尚讓人尊重的形象,絕不會來自強暴、爭鬥、金錢的堆積和權力的掌握。因而,有人總結道:“有錢買不來影響力。”寬容、大度、得理依然饒人的處世態度,比你懂得如何欣賞戰國時代的古董更讓人尊重。
20幾歲的男人,時刻都要注意自己的穿著等外在形象,這些並非小節,而是一個人對待生活和事件的態度,在職場打拚的人都會懂得這其中的奧妙,所以一開始不可忽視這方麵的鍛煉。千萬不可以此為小事,對於小節的修養往往也可成就一個人。
第三節 口才是你的第二形象
或許我們曾被電影作品《大話西遊》中裏嗦的唐僧搞的捧腹大笑,但現實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受得了一個說話喜歡長篇大論卻言之無物的人,這樣的人很難受到周圍人的尊敬。人們隻會礙於顏麵才不得不聽他講完,當然有的人甚至不等他講完就轉身走開了。這將是每個人都不願意遇到的尷尬時刻,所以,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簡潔利落的言辭吧。
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演說家。
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一位牧師傳教。剛開始時,馬克·吐溫對牧師先生的傳教演說很有好感。作為回報,馬克·吐溫準備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獻出去。然而一個小時過去了,這位牧師還沒結束他的精彩演說。這讓馬克·吐溫失去耐心了,他決定留下身上的整錢,隻把零錢捐獻出去,因為牧師已經讓馬克·吐溫感到厭煩了。又過了半個小時,這位牧師還在沒完沒了地講個不停,絲毫沒有罷休的意思。看不到頭的馬克·吐溫失望了,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掏了。馬克·吐溫就這樣一直忍受著,終於等到體力充沛的牧師結束了他的演說。已經接近憤怒的馬克·吐溫起身離開時,不但沒有捐獻一分錢,而且從集款的箱子中取出兩美元作為浪費自己時間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