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可逆轉的是時間,不可侮辱的是人格(2)(1 / 3)

被捕之後,教會用盡了各種方法想使他就範,然而他們錯了。布魯諾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思想準備。麵對酷刑,他毫不畏懼。他也做了赴火刑場的打算,他說:“如果隻有火才能喚醒沉睡的歐洲,那麼我寧願自己被燒死,讓從我的火刑堆中發出的火光照亮這漫長的黑夜,打開那些緊閉的眼睛,將人們引進光明的真理的殿堂。”

用盡了各種酷刑之後,宗教法庭開始了對他的審判。最後,宗教法庭向世俗政權建議將其燒死。審判結束時,布魯諾平靜而沉著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們宣讀判詞時的恐懼,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

1600年2月17日淩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布魯諾全身被烈火包圍。他拚盡全力喊出最後一句話:“火並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

果然,1980年,羅馬教廷頒布了教皇教諭,承認在1600年燒死布魯諾是不對的,宣布為其平反昭雪。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真理而呐喊,為科學而獻身的偉大思想家,在他殉難的鮮花廣場上,為他樹立了一尊銅像,永遠紀念他的勇氣和功績。

向大人物看齊

人人都有原則。在我們心目中,原則就是做事的底線,但在實際生活裏,多數人卻常迫於壓力而放棄原則,於是成了精神上的奴隸。

若是在別人的壓力之下放棄自己的原則,靠違心地迎合別人而生活的人,那麼在精神上也就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奴隸。

在黑暗的社會環境中,布魯諾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是真正的精神巨人。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巨人,歐洲才最終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迎來了富強昌明的近現代。

05 時間不能讓承諾褪色——信守諾言的愛德華·格利戈

寫在紙上的合同可以撕毀,寫在心上的合同卻永遠無法撕毀。一旦我們許下承諾,便應該努力做到,即便是對方已經忘記,我們仍應該履行承諾,實現許下的諾言,肩負起責任。挪威音樂家愛德華·格利戈就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次,年輕的格利戈來到鄉間的森林裏散步,正巧遇到了一個挎著小籃子采集鮮花和野果的八歲小姑娘達格妮。他們很快就認識了,並且成了好朋友。音樂家心裏具有對生活的愛,他敏銳地聽到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響。他愛著勤勞的人們——包括這個提著一籃子沉甸甸樅果的小姑娘,愛那些平凡的人——即使她隻是一個八歲的守林人的女兒,愛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想把音樂送給無數個像達格妮這樣對未來有美好憧憬的年輕人。

當與小姑娘分別時,格利戈抱歉地對小姑娘說,他現在沒有禮物可以送給她,但是他答應要送給她一件禮物,並且說這將是一件很好的禮物,隻是他又說這件禮物要等到十年以後才能送給她。這使小姑娘達格妮迷惘而又感激。

十年之後,達格妮已經是十八歲的亭亭玉立的少女了。這位美麗的守林人的女兒,第一次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了祖國的首都奧斯陸,並且第一次走進了一個正在舉辦露天音樂會的公園裏。

突然,她聽到了好像又帶她走進了故鄉的如夢如幻的大森林的美妙旋律,她不禁忽地一下從草地上站立起來。接著,她聽到了報幕員向觀眾報告:“下一個節目,是我們的音樂大師愛德華·格利戈最得意的作品——《獻給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遜的女兒達格妮·彼得遜,當她年滿十八歲的時候》。”頓時,她感到全身沸騰了。

年輕的達格妮不敢相信這份珍貴而偉大的作品屬於她,盡管心潮澎湃,可美妙的音樂仍使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樂曲喚起了她的記憶,往事曆曆在目。她記起了那個在十年前散步於她的故鄉森林裏的青年的承諾,那個青年所承諾的那件最好的禮物,竟是這首肯定會傳遍整個挪威的,當然遲早也會傳到她的耳際的樂曲。這是一種多麼出人意料的實現承諾的方式啊!

音樂家愛德華·格利戈信守了十年前的諾言,用一種奇特的方式,將最美好的禮物送給了長大成人的達格妮。

向大人物看齊

信守承諾是對他人和自己的雙重肯定,承諾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做人準則。當你實現了你的承諾,別人也會因為這個實現的承諾而感到高興,你也會因此而收獲一筆豐厚的誠信財產,這將會讓你的成長受益無窮。

因而,在生活中,當我們對一件事進行許諾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對待,因為你的諾言價值千金,無論對任何人都是一樣。一個人一旦做出了鄭重的承諾,就應該想方設法地實現它,而不應該尋找任何理由來為自己推脫。

06 左右逢源而不依附任何人——伊莎貝拉的盟友

提起發現新大陸而名垂青史的哥倫布,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在哥倫布成功的背後,卻很少有人知道,敢於為他那遭人非議的西航計劃承擔風險並鼎力支持他的卻是伊莎貝拉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