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卓越品質,源於高尚心靈(1)(1 / 3)

01 同情勞苦,心懷悲憫——托爾斯泰的平民情結

蓮花亭亭玉立,清香宜人,為曆代文人雅士所喜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掙紮於汙泥之中,卻開出最美的花朵,這又何嚐不是心地高貴的人的寫照?

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個世界太多的生命活得太累了,為權利勾心鬥角,為利益魚死網破。忙著去爭鬥,去獲取。他們丟棄了高尚,最終憔悴在自己的心路上,從而讓人生的過程失去了生命最本質的光華。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高尚二字,忘卻了應該在燈紅酒綠中保持一份淡定,在魑魅魍魎中保持一份高潔。

我們需要高尚,它會使我們明白:做人應該像日月經天,像江河行地,像挺拔的樹木,像矯健的雄鷹。你的言行不會卑劣,你的腳步不會歪斜,你會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身於一個世襲貴族的家庭。曾祖父彼得·安德烈耶維奇伯爵是彼得大帝的親信,祖父、父親也當過大官。

小時候,托爾斯泰特別喜歡到藏書室看書,裏麵有許多書,除了自然科學、哲學外,還有許多文學書籍。看書的時候,他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家裏人常常看見托爾斯泰抱著一本書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愁眉緊鎖,甚至有時還偷偷地抹眼淚。讀書使托爾斯泰很早就接觸到了貴族家庭之外各種各樣的生活。

托爾斯泰不僅喜歡讀書,還特別喜歡玩。他有時跟著父親和哥哥們去打獵、滑雪,有時候跟著農民的孩子玩。托爾斯泰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玩伴是貴族家庭的“少爺”,還是“下等人”家裏的孩子,隻要玩得開心就好。可是往往正當他和那些孩子玩得開心的時候,他們就被拉走了,隻剩下托爾斯泰孤零零的一個人。父母也經常告誡說他是少爺,不要跟那些下等人一起玩。托爾斯泰很生氣:“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就要低人一等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托爾斯泰的這種意識越來越強烈。他看到農奴辛辛苦苦地為農奴主賣力地幹活,卻常常解決不了溫飽,還要挨打挨罵。他非常同情他們:如果讓他們得到自由,再給他們一定的土地,他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托爾斯泰開始在自己的莊園實踐自己的主張。他把莊園由勞役製改為代役製,使農民擺脫了對莊園主的人身依附;他還放走了家裏的農奴。他的這些行為遭到了周圍其他農奴主的譏笑嘲諷,可是托爾斯泰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托爾斯泰還認為,教育在社會改革中能起重要作用。於是他開始興辦農民子弟學校,凡是願意讀書的農民子弟都可以免費入讀。學校教孩子們讀書、寫字、唱歌、畫畫和做算術,托爾斯泰還親自給孩子們上曆史課。

托爾斯泰熱愛教育工作,他把教育看成是“全身心奉獻給人民”的事業,把從事教育看成他“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

由於托爾斯泰不斷和人民接近,他對人民的感情也日益加深。後來,他把他各個階段的探索融入到了作品裏麵,使其更具有深度。托爾斯泰一生奮鬥不息,創作出《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世界經典作品。

向大人物看齊

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貴並不在於他擁有很多物質財富,而在於他能用一顆同情之心去關懷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這並不要求你付出多少經濟上的幫助,隻要你能夠心存仁慈就行。

仁慈是一種風格,它在關懷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品性得到了質的升華,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02 堅強本身就是一座金像獎——“上帝的孩子”瑪莉·馬特琳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這裏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當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時,全場立刻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聲音久久回蕩。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獎。手裏拿著小金人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又把手舉了起來,但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裏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

原來,這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

其實,命運對待每個人都一樣公平,都很重視。隻要不斷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品嚐到成功的果實。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在她出生十八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但是,生活的磨難並沒有打倒她,這位聾啞女依舊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練習。八歲時加入了伊利諾州的聾啞兒童劇院,九歲時就在《盎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此外,她還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