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人物看齊
處變不驚是一種風度,它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冷靜地應對一切突如其來的危機。隻有冷靜,才能在氣勢上給對方造成震懾的力量,並為自己贏得應急的主動權。
有時,沉默寡言遠比長篇大論有效。因為說的比做的少,必定會讓你看起來更加成熟和有魅力,你的沉默會讓他人不自在,他們想要知道你在想什麼,甚至事後還會推敲你的每一句話。你的魅力會因為別人的關注而增加。當你學會適度地閉上嘴巴,你也就比別人獲得了更加多的思考和判斷。
04 少依賴朋友,多利用敵人——趙匡胤黃袍加身
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河北涿州人。他在位期間,南征北戰,重新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是曆史上著名的開國皇帝之一。同時,他提倡文人政治,注重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中國政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他自幼聰明果敢,素有雄心大誌。長大以後,離開家投到郭威帳下,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在軍隊中,他作戰勇敢,治軍嚴明,屢建奇功,到周世宗時,已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成為後周殿前司的最高統帥。他又在禁軍和藩鎮中結拜了石守信、李繼勳等十兄弟,威信越來越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七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已經無力控製當時的朝廷局勢。趙匡胤利用這一時機,與親信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了“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北方傳來急報:北漢聯合契丹(遼)南犯。趙匡胤奉命率禁軍北上抵抗。部隊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北二十裏的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駐紮下來。深夜,軍士們一齊聚集到陳橋驛門,宣言拜請趙匡胤為天子。天剛亮,軍士們就擁到趙匡胤的住處,把一件事先預備好的龍袍披在趙匡胤身上。
趙匡胤故意推辭,將士們把趙匡胤扶上馬,跪下高呼“萬歲”。趙匡胤騎在馬上說:“你們要立我當皇帝,能否聽從我的命令?”將士們齊聲答道:“唯命!”於是趙匡胤回師汴京,在內應石守信等將領的配合下,順利地奪取了皇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造反。宋太祖親自帶兵出征,才把他們平定。有一次,宋太祖問謀臣趙普:“自從唐朝末年以來,一直戰亂不斷,這到底是為什麼?”趙普說:“我認為關鍵是藩鎮握有兵權。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就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趙普接著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想擁戴他們當皇帝……”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宋太祖聽後覺得很有道理。
一次晚朝後,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撤掉侍從,故意歎了一口氣:“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但做皇帝後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駭地詢問原因,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明白,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聽出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一席話,軟中帶硬,使這些將領知道自己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他們一時都驚恐不已,流著眼淚懇請宋太祖指明一條生路。
宋太祖說道:“你們不如放下兵權,到地方上做大官,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多置辦一些產業,以終天年,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了,隻得俯首聽命。第二天,石守信等將領紛紛上表假稱自己有病,要求解甲歸田,宋太祖欣然同意。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沒有動用一絲一毫的武力就讓部下臣服歸隱,加強了中央集權,掌握了兵權,他是睿智而英明的。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製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製,各地的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公元971年,南漢的劉後主經過多年的叛亂之後,終於投降。趙匡胤不但沒有危害他,反而賜予他極高的地位,同時還邀請他入殿喝酒敘情。
劉後主害怕趙匡胤在酒裏下毒:“請陛下赦臣一死,不要讓我喝這杯酒。”趙匡胤聽了這話,端起劉後主的酒一飲而盡。從此之後,劉後主成為他最信賴和最忠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