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舉重若輕,做個解決問題的高手(1)(2 / 3)

蘇秦知道秦國沒有希望,便決定改向東遊說其他六國。在燕國,蘇泰的遊說終於被燕文公所重視。燕文公資助蘇秦,到趙國遊說,向趙肅侯遊說合縱的計劃,趙肅侯也接受了蘇秦的遊說,拜他為相國,又派他為“縱約長”,去遊說其餘各國,合縱以抗秦。之後,蘇秦來到韓國,遊說韓宣惠王抗秦。

蘇秦對宣惠王說道:“韓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國土方圓千裏,甲兵達數十萬之多。天下的強弓勁弩,大多出於你們韓國,一些著名的弩機,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兵士腳踏發射,可連射上百發,殺傷力非常強。韓國如此強盛,大王這樣賢明,卻準備向西麵的秦國稱臣屈服。這樣做,不但國家蒙受恥辱,天下人都會笑話您。”

蘇秦從宣惠王的臉色上看出,他已經被自己說動了,於是繼續說道:“臣聽說有句俗語:寧可當雞的嘴,也不要當牛的肛門。雞的嘴巴雖然小,但比較幹淨,而牛的肛門雖然大,卻很臭。如今大王向秦稱臣,跟當牛的肛門有什麼區別?大王如此賢明,要是留下一個臭名,臣私下也為大王感到羞恥啊!”宣惠王聽到這裏,勃然作色,按劍仰天歎息:“我雖然沒有什麼出息,可也不能向秦國臣服。願意聽從先生指點迷津。”

經蘇秦遊說,趙、楚、齊、魏、韓、燕六國訂立了合縱條約,蘇秦也成為六國共同的宰相,開始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向大人物看齊

光說理是不行的,還得陳述利害關係讓對方感覺到危機的存在,才能使對方警醒、突破,去尋找新的出路。

利害關係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秘密武器,一般當局者迷,很難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旁觀者以清醒的頭腦有條理地加以分析並撥開雲霧,為當局者指點迷津。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03 處變不驚,以靜製動——陳軫妙言化危機

戰國時候,張儀和陳軫都投靠到秦惠王門下,受到重用。

不久,張儀便產生了嫉妒心,因為他發現陳軫很有才幹,甚至比自己還要強,他擔心日子一長,秦王會冷落自己。

於是,他便找機會在秦王麵前說陳軫的壞話。

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可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比以前友好,但對陳軫卻特別好。可見陳軫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他自己,並不是誠心誠意為我們秦國做事。聽說陳軫還常常把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作為您的臣子,怎麼能這樣做呢?我不願再同這樣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大王還不如殺掉他。”

聽了張儀的這番話,秦王自然很生氣,馬上傳令召見陳軫。一見麵,秦王就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兒,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

陳軫一聽,莫名其妙。但他很快明白了秦王的心思,鎮定地回答:“我準備到楚國去。”

果然如此!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相信了,慢條斯理地說:“看來張儀的話是真的。”

原來是張儀在搗鬼!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他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這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如果我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我不去楚國又到哪裏去呢?”

秦王聽了,覺得有理,接著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我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呢?”

陳軫坦然一笑:“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呀!”

秦王一聽,卻糊塗了。

陳軫還是不緊不慢地說:“據說有個楚國人家裏納了兩個妾。鄰居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卻被那個妾大罵了一頓。他又去勾引那個年紀輕一點的妾,年輕的對他很好。後來,這個楚國人死了。有人就問那個鄰居:‘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子的話,是娶那個年紀大的呢,還是娶那個年輕的呢?’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對方不明白:‘年紀大的罵了你,你為什麼還要娶她?’他說:‘處在她那時的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現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二,而對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

秦王聽陳軫這麼一說,更加信任陳軫,給了他更優厚的待遇。陳軫巧妙的一席話,既擊破了讒言,又保全了自己。

生活中一旦遇到對自己不利的形勢時,要學會冷靜地麵對,盡快地消除一切誤會,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驚慌失措,就會亂了陣腳,不利的因素也就更加難以消除。因此,保持一種平和、坦然的心態十分重要。

不管是在遭受挫折還是受到委屈時,內心都要保持冷靜,先在心裏麵想一想原因,等思緒冷靜下來再做決定。陳軫無疑是一名智者,遇到問題時的冷靜與淡定,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無疑是我們青少年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