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所以我們要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隻有這樣才能生活在溫馨有禮的環境裏。
在現實生活中,禮尚往來是建立人際關係、拓展業務範圍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懂得各國的送禮習慣,掌握好送禮的規則和火候十分重要。在送禮的時候要講究實用性和奇特性。如,我國產的仿兵馬俑,在美國人心中就是一種難得的禮物。同時,要注意贈送禮物應在生意交談結束的時候。送禮時,如果禮物價格很高,就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賄賂。送一些高級巧克力、一兩瓶名酒或鮮花,都能得到受禮者的喜歡。我們都崇尚藝術,因此,所送禮物最好帶有一些藝術性,如有特色的仿古禮物,他們就會很喜歡。送禮還要注意禮物的包裝,禮物切勿用白色、黑色或棕色的包裝紙或絲帶包紮。另外,不要送尖銳的東西,因為有的人視其為不祥之兆。送禮不要一次送4樣或9樣東西,因為“4”字是“死”諧音,而“9”則與“苦”字諧音。大多數人對禮物的價值不大講究,但重視禮物的實用性,不宜送高檔禮物。還有些人比較喜歡名牌,特別是西方名牌貨,不論禮品價值的高低,隻要是名牌對方都喜歡。
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職場送禮,就像沏茶一樣,沏好了茶香嫋嫋。職場之中還有一種叫“功夫茶”,或許大多數人都不會沏。在職場上,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到位,決定你能否做到既不顯山露水,又能夠打動人心。職場上往來的禮物不在貴重與否,而在時尚、實用、有情趣,做到這三點,你也就做到了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了。
快過春節了,廣告公司業務員關小明這幾天一個勁兒地犯愁。讓他犯愁的不是工作的事,是送禮的事。他正在想要不要給客戶,特別是公司領導和那些在工作中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送禮物,禮物又該如何送?他從上海一名牌大學的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廣告公司做業務員。用老總的話說,他是這家公司的“三最”級員工:年齡最小,參加工作的時間最短,但是業績最好。取得好成績當然有自己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有沒日沒夜的工作,有自己對於營銷工作的獨特理解,半年下來,他的業績在公司排名第一。說實話,他能取得這樣的業績,與公司領導對自己的培養、同事對自己的幫助也是分不開的,所以他想對領導和同事有所表示,但老實本分的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送禮表示。
相信他的情況我們大家也都遇到過。如今的社會,“利”和“禮”是連在一起的,有“禮”才有“利”,這已成了商務交際的一般規則。搞懂這個道理不難,難就難在怎樣把禮送好,送領導、送客戶、送同事、送下屬,你送禮的方法是否到位,能否做到既不顯山露水,又能夠打動人心,使對方樂於接受。
一次邢亮買了一台很時尚的電磁爐去看望他的伯父。但伯父見到禮物時並沒有感到高興。後來堂嫂告訴他,伯父已經收過好幾台電磁爐了,再說伯父從來就不喜歡吃火鍋。送禮沒送好,弄得邢亮十分鬱悶。
給朋友送禮不要送錢,那像是送壓歲錢。送給朋友一種輕鬆、健康的生活,朋友會感謝你一輩子。給領導送禮赤裸裸地送錢就是行賄,領導肯定看不起你。
我們都知道,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國情和傳統文化。每逢佳節,送禮是我們獨特的麵子文化,禮尚往來不僅僅出現了大量充斥著熒屏的“送禮就送腦白金”之類的電視廣告,也就產生了“禮品回收”這個行當。我們從表麵上看“禮品回收”是一種無證經營的市場商業行為,隻需加以規範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問題,正是這種黑市交易行為,使得如今的送禮與傳統意義上的“禮尚往來”相去甚遠,使得如今的送禮包含了許多複雜的社會行為,使我們的禮尚往來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情意表達。
“禮品回收”其實扭曲著人們正常的“禮尚往來”文化。當一個人把別人送給他的禮物當成商品賣掉時,這個禮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帶著情意的純粹禮物換成了金錢,“禮輕情誼重”的價值觀念就被改變了,感情作為禮物的附加值就消失了,禮品回收價值的多少就代表著送禮方的麵子和受禮方的實際利益收獲,於是出現講麵子、重禮物輕感情、重價值輕實用,使人們越來越盲目地攀比,禮物不再是一種受禮人能實際使用的東西,反而成為其換取貨幣的商品,傳統“禮尚往來”的文化價值受到金錢利益的嚴重破壞,產生了一種畸形的文化倫理和商品消費需求,從另一種角度上看這種畸形的商品消費需求也扭曲了禮物生產商家的營銷理念——“產品非成禮物不可買賣也”,導致不利於市場與社會發展。所以,我們要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