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Dornbusch(1987)與Venables(1990)與JayantMenon(1996)Jayant Menon.The Degree and Determinants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Market Structure,Non Tariff Barriers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6,No.435,1996,pp.434-444.的研究基礎上展開。假定一個A-B兩國、K(資本)-L(勞動)兩要素模型。同時假定,A國的勞動力價格固定為w,這實際上表明A國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其價格w是為該國規定的平均工資水平。。勞動力在國際不能流動。B國的資本價格固定為r,即B國資本的無限供給,B國廠商可以按照r的價格無限獲得資本,r為資本的生產成本。假定資本要素在國內與國際上均完全流動,即資本的流動不存在障礙,A國的企業同樣可以按照r(B國貨幣單位)的價格無限獲得資本,那麼資本在A國的價格為Er,其中E是B、A兩國之間的彙率,即一單位B國貨幣可以換取的A國貨幣的量。對A國企業來說,在價格w與Er下,勞動力與資本均可無限獲得。在要素流動與世界經濟失衡的前提下,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由資本流動等渠道得到彌補,A、B兩國存在貿易不平衡的狀況。國際貿易結構的不平衡正反映了全球要素重新配置過程中的要素內涵Elhanan Helpman.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Vol.1,No.2,1999.(Factorcontent)貿易的狀況。就中國而言,表現為資本(包括技術、信息、市場、管理等)要素的流入,以及國內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的不斷釋放的過程,兩者結合形成了巨大的加工製造生產能力,這是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原因,生產能力通過大量出口的外需渠道進行消化。A國加工製造品的資本含量與勞動力含量的比(貿易產品的結構或複雜度),即A國選擇生產哪些類別的產品(不同的要素需求結構)並向B國出口,取決於:①資本(包括技術等)要素的國際流動黏性及其交易成本;②勞動力的產業黏性,即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勞動力需要,與現存的勞動力資源狀況之間的結構性差異與轉移成本;③兩國之間產品與要素的相對價格比——即彙率。下文在假定①國際資本完全流動且不需要成本;②勞動力在國內自由轉移且不存在轉移成本——即勞動力可以以相同的效率從事不同產業的生產的前提下,利用不完全競爭的兩國模型,以A國(模型化的中國)為研究對象來分析;③彙率波動對國際貿易結構、出口產業就業與貿易福利的影響。

假定某一產業出口(i)的商品生產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特性,即廠家的生產函數為:

q=f(k,l)=Akαlβ(1)

假定不存在規模效應,即,α+β=1,我們得到:

q=A(wEr·α1-α)α·l(2)

我們基本采用JayantMenon(1996)的模型假定,B國商品市場i的價格反應函數為:

p=a-bQ,a>0,b>0,Q>0,a≥bQ(3)

根據單個廠商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可得到彙率波動對出口量波動的彈性。

ε=Qa/QaE/E=Eα-1w(r(1-α))α(a-bQ(1-QaQ))A(αw)α-w(r(1-α))α(11-α)Eα-1(4)